史说唐朝武举考试,共七项内容,能过三关算你厉害

2020-10-24 17:42:17 作者: 史说唐朝武举

步射这个也是运动射击,是跑步射草人。这个难度比骑射要大,因为骑射可以人借马力,这这时如风力、呼吸等影响的因素很多。这个也是要考技巧的,如果没有技巧最多也只是中等成绩。当然,光有技巧没有射中,也是没有分的。所以,这一关是双向考核,通常刷掉的人也最多。

才貌大家会很奇怪,这是选武将,又不是选女婿,还要看相貌?没有错,确实是选武将,但人家要的是才貌双全。那时的武将,朝廷讲究的是人高马大,仪表堂堂,这样的人打仗时,站在两军阵前,敌人一看,那是不怒自威啊!

其实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相貌没有太大的缺陷就行,但身高必须达到。身高要求是六尺,注意!六尺只是中等,六尺以上为上等,达不到六尺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考试。那这六尺寸是多少呢?

唐代的一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九寸三分,如此六尺也就相当于今天的1.86米了。这个要求可不低啊,评书、小说中对武将的描写,从这儿来看是一点也不夸张。这个要求 不知道将多少人挡在了门外,你天生坯子不好,就只能走文官科举了。

言语你不仅长得有气势,还得会说话。唐朝在官场上言谈的能力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武官。“兵者诡道也”,你不能瞎胡说,嘴上没个把门儿的,这样容易泄露军事秘密。那要怎么说呢?

我们通常认为武夫都是粗人,这个对于武人却是太难了。这是要求“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该说的说,不该说朱说。那我不说话行不行?不行,你布置作战部署,语言表达能力不行,说不清楚,这不误事吗?所以,这项是最不费力气的,但也是最难的。

举重又有翘关。这可不是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举石锁,而是举门栓,是城门的门栓。为什么要举门栓呢?

如果你率兵攻进了城,在后续部队还没有进来时,人家把城门一关,来个瓮中捉鳖,那你就死定了。这时怎么办呢?赶快打开城门呀!可你得拿动门栓。

唐时的城门门栓一般长一丈七尺,粗三寸五分,这可不小,没有力气是举不起来的。这个要拿起来连举十下就算合格,举不了走人。

古代武举考试是很热闹的。一个大校场,围观者人山人海,校场上鼓角齐鸣,旌旗招展。这不光是我闪的想象,也是有史书记载的。曾经有一个人叫韦肇,写了一篇武举考试的文章,其中有这么几句:“左旋右抽,擢两肩于敏手,奋髯增气,示众目以余威。”(《文宛英华》)

尽管武举科考试非常热闹,但与文科相比却是非常尴尬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没有设置常科,没有象文科那样常态化。在史实中并没有见到有武进士、武状元之类的记载,考试时是皇帝下旨,作为制科来进行,也就是临时增设的。这让许多想参加的人根本等不及,或根本就没有盼头,以至于后来出现有人无科、有科无人的现象。就是说有时朝廷下旨要考,但没有人报考。

二是考试非常难,而且录取的人非常少,因此导致了许多人放弃,转而去学文,走文官的科举路子。

时中书令燕公,以兵权事重,尤难其选,乃于数千人中得一二俊贤。——《唐代墓志汇编》

三是唐时重文轻武,武官上升的空间非常小,武举没有什么出路。如在开元十五年时有个考生叫管元惠,他中了武足安边科和武可蕺后科,是个双学位,可多年以后仍然是个下级军官。

郭子仪绘画

因此,在唐朝虽然开了武举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形同虚设,这在后世朝代也都差不多。至于如郭子仪这样的名将,尽管中了武举,但其上升还是战争造就了他,也算是个特例吧。

参考:《新唐书》、《旧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