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文明的兴与衰

2020-10-25 08:55:26 作者: “蚕丛及鱼凫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1986年,三星堆考古实现重大突破,大量珍贵文物出土,轰动海内外,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四川达州人)难以抑制心头的激动,挥毫写下了如此豪迈的题词。

根据三星堆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原夏商文明兴起之时,我国四川地区也有一支上古文明在孕育发展,创造出耀眼的三星堆文化,也建立了我国西南地区最早的国家--古蜀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在实质上影响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这个神秘的古蜀国究竟存在了多久?如何兴起,又如何衰亡?

在探究古蜀国之前,先要弄明白古蜀文明的范畴。蜀,既是一度统治古代成都平原古国的称号,也是栖息繁衍于此的古代族群的称号。古蜀文明的源头,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古老的蜀山氏,被认为是蜀人的始源;蜀山,是今日岷江上游的岷山,其名早见于《史记》、《汉书》,而蜀山氏所居住之地,称为叠溪,据称其址在今日茂县以北,据考证,叠字出于先前金文“嫘祖”二字合并而成。

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描述过古蜀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的"四万八千岁"是一种夸张用法,古蜀国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历史。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蜀之地在被秦朝统一之前,曾经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位君王,每一位君王都执政了几百年。这当然不足信,这五人应该代表着古蜀国的五个王朝(世系)。

蚕丛氏时期,蜀民过着采集、渔猎经济与高地农业经济并重的生活。柏灌氏时期,蜀民过着低地农业兼渔猎经济并重的生活。鱼凫氏时期,蜀民过着平原农业兼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杜宇氏时期以后,蜀民已进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以上判断来自对成都平原古环境考古的结果。

《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三星堆著名的青铜纵目面具表现的就是古蜀国始祖蚕丛。

商王祖甲执政后期,居住在甘陕一带的羌人不堪商朝压迫,奋起反抗,结果势弱兵败。羌人中的一支——甘肃西南部的蚕丛部落也被迫逃亡,越过白龙江,退入岷山,伺机夺回岷县和陇南的故地。史料中有蚕丛居于岷山石室的记载,当时应该已有部分羌人进入四川盆地发展。

商王廪辛继位初,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蚕丛部落也配合起兵,让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不过当时商朝实力犹存,商王廪辛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最终击败羌方,也打散了蚕丛部落,射杀蚕丛部落首领。

由于不堪长期征战,一部分蚕丛族人跟随一位年轻睿智的青年进入四川盆地腹地,以躲避战争。他们来到今成都市下属彭州市,发现这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就停留下来。

因为最初停留的地方有柏树林,林间还发现白鹤栖息,所以年轻人倡议将部落名由"蚕丛氏"改为"柏灌氏",得到大家认可后,青年人被推举为新的部落首领--柏灌王。柏灌氏的领地范围涵盖今都江堰、彭州、什邡、郫县一带,有部分族人进入广汉地区定居。

因为蚕丛氏和柏灌氏的祖地在陇中陇南地区,与汉中地区相邻,后来退入成都平原,仍与汉中地区相邻,所以中原文化经汉中地区传入四川,并影响到成都地区的文化发展。

蚕丛是古蜀国的先王,柏灌才是古蜀国真正的开国君主,这两个王朝对应宝墩文化时期,约在公元前2800-前2000年,等同中原龙山文化至夏代。蚕丛留下很多事迹和传说,包括他纵目的人体特征、居石室的居住特征和聚蚕而养的生产特征,都在三星堆文化中完整保留了下来。

宝墩文化时期先后存在的历史在两三百年左右,文化手工艺水平高度发达,其陶器上独有的排印绳纹,是由缠绳陶拍拍打而成,或者用篦齿型工具在陶器表面轻轻刮动而形成的篦齿纹。从宝墩出土的砾石制杵、斧头、铲等工具,尽管经历了千年岁月,留下的剥离面、雕琢痕迹与使用所致的磨损清晰可见,一些石斧,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砾石原材的弧度作为刃部,并加以磨制,使其更加锋利。孙华告诉我们,宝墩文化与随后兴起的三星堆文化具有高度的衔接性,在晚期地层中,大多数在三星堆时期广泛出现的陶制器物形制,如褐陶与夹砂陶窄沿罐、窄沿盆,曾大量出现。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