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不反刘邦的原因:三分个人感情,七分个人利益

2020-10-25 12:55:06 作者: 韩信不反刘邦

韩信不反刘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是不敢反还是不想反?这两个原因应该都有,但主要原因可能还有一个……

不想反

我们都知道, 楚汉争霸最为关键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武涉的人劝韩信自立,被韩信拒绝了: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武涉语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至于此。夫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韩信语 —— 《史记 · 淮阴侯列传》

武涉走后又有一个名叫蒯通的人劝韩信自立,韩信同样以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理由拒绝了。

武涉和蒯通二人都是站在天下大势以及韩信自身安危的角度进行劝说,但是韩信不反的理由只有一个不忍背弃刘邦,原因是刘邦对他韩信有知遇之恩,他不能做对不起刘邦的事。

士为知己者死,韩信对刘邦的这一层个人感情不能说完全属于政治作秀,但是韩信仅仅只是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而不忍反吗?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第二个原因。

不敢反

韩信为什么不敢反?很简单,韩信深知臣善将兵,陛下善将将,言下之意就是知道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项羽当时败局已定,如果韩信当时真的听从武涉和蒯通的忽悠,那韩信就不是韩信了。

韩信深知,刘邦从进入关中以后跟秦人的约法三章,就为他的人气指数赢得了满分,而项羽呢?他是对咸阳百姓进行屠城,就这一招,项羽已经失掉了天下民心,失掉了民心的支持,就意味着项羽只需要败一次,就不会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当时格局很明显,韩信如果反了,不过是成为项羽的陪葬人而已。试想,韩信手里的兵都是刘邦给他的,这些人都是跟着刘邦从百战之中厮杀过来的,这战时所培养的战友情绝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军权所能比拟的,真要到了两军对垒,都不用刘邦下令,韩信那边的兵士就会自动倒戈。

这就是韩信不反刘邦的第二个原因,除了以上的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

韩信认为自己这个诸侯王会永远的当下去

韩信当时的想法,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会觉得好笑、过于幼稚,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还真是一个成熟的想法。

上溯至周朝时期,周武王灭商后,开始把姬姓子弟、有功之臣进行分封,在西周这种格局的影响下,分封的观念已经长达将近九百年,可谓根深蒂固,所以当时人的想法只能受到这种时代产物的局限性。

西周的分封制

到了秦朝统一后开始实行郡县制,但是秦朝的快速灭亡也印证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郡县制行不通,这个天下还得回到分封制的老路子上来,从后来项羽大力分封诸王就可看见事物的发展规律。

对于韩信来说,反刘邦有两个坏处:一、恩将仇报,担负千年骂名;二、失败的风险接近九成,最后会不得善终;而不反刘邦则会有两个好处:一、知恩图报,留下美名;二、永保富贵、得以善终、惠及子孙;

所以当武涉、蒯通等二人劝说韩信自立的时候,韩信的脑子历已经在飞速的旋转,权衡着利弊得失,反了不得好死,不反名利双收,在此形势下,为何要反?韩信之所以不反刘邦,其中应该是三分个人感情,七分个人利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