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在当时掌握如此完备的医学科学知识,乃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反映。从《诸病源候总论》得知,隋代医学科学对各种疾病病源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总结前代医学遗产的基础上,对某些病源还根据临床经验,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如“瘟病候”中,认为某些传染病,是由外界有害物质因素(“乖戾之气”)所引起的。这些因素还能“多相染易”;并且可以服药预防。本书对各科疾病的证候作了广泛详明的记载,总结了群众的发明创造和卫生保健经验。
根据《妊娠欲堕胎候》、《金创断肠候》、《拔齿损脉候》的记载,隋朝已发明并推行过人工流产、肠吻合、血管结扎和拔牙等外科手术,这在世界外科手术中是没有先例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先进医学水平。
最后,隋代文艺突出成就,反映在绘画、音乐、舞蹈方面。
据文献记载,隋代著名画家二十余人,诸如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田僧亮、杨契丹、孙尚子、尉迟跋质那等人。绘画艺术仍以宗教题材为主,但山水画已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画派,在题材、风格和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隋代画家展子虔,善于掌握空间,所谓“咫尺之中,备千里之趣”。他的《游春图》是今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在宽阔、浩淼的两岸,远近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完善,从彼岸游来的船只,比例也相当合理。人物虽小如豆点,但动态一一可指。这足以证明隋代画家基本上解决了怎样描写、刻画自然山水问题,开启了我国山水画的新发展道路。
郑法士、田僧亮、杨契丹等人是隋朝著名的宗教画家,他们曾同时在长安光明寺小塔作画,郑画东壁、北壁,田画西壁、南壁,杨画外面四壁,刻画精巧,气势雄伟,被时人称为“三绝”,发展了宗教壁画的传统。尉迟跋质那出身于于阗(新疆和田),善画西域人物,承继南朝画家张繇的技艺,发展厂“凹凸法”。画面上阴影晕染,别具风格,富有创造性,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初音乐继承了北周以来的西域高昌乐伎,即所谓“并用胡声”。
平陈以后,得宋、齐旧乐,于太常寺设清商署管理。文帝开皇时曾定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和文康伎七部乐,炀帝大业时改为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尹康国、疏勒、安国,高丽和礼毕(即文康乐)九部乐。九部乐中,唯清乐是汉族旧曲,礼毕或言出自晋太尉庾亮家伎,或言西域传入。其他乐伎或传自西域少数民族,或传自高丽,天竺外国,绚丽多采,极大地丰富了隋朝音乐内容。
隋朝音乐家不少,其中万宝常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万宝常原是后梁人,随父归降北齐。后来他的父亲要想逃回江南而被杀,早年家遭不幸,被没官为乐户。晚年妻子卷物逃走,自己饿死。《隋书》,卷78《万宝常传》记载万宝常名著《乐谱》六十四卷,发现
"八音旋相为宫之法”,
但为当权者苏威、何妥等人所排斥,不见录用。死时气愤烧毁《乐谱》,只被人抢出一小部分,实为音乐史上的重大损失。
隋朝散乐百戏,亦多从西域传入。
如倒舞伎,舞于刀锋上,吹筚篥以合舞。又有舞轮伎,高绳伎、缘竿伎等。《音乐志》记载炀帝大业中,曾于洛阳端门街大演散乐百戏歌舞,其中有一种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哩子等类。伴奏使用乐器如曲项琵琶、坚头箜篌、筚篥、答腊鼓、羯鼓等,多从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传入中国,为传统的中国乐舞增添了新光彩。
总结:尽管隋朝国运短暂,但其文化科技发展并未停滞,而是继续向前发展,并与初唐紧密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