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苏州洞庭东山莫厘峰下的翠峰坞,松柏茂盛,翠竹深深,云遮雾绕,神秘莫测。山坞中有座千年古刹翠峰寺,出了三位高僧,寺中高僧讲经时有“神龙出井,罗汉隐树听经”之奇。因而宋明清三朝,范成大、王鏊、顾鼎臣、申时行等宰相,李弥大、吴宽、徐乾学等尚书以及沈周、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数十位名士,都游览过山坞中的翠峰寺,连康熙皇帝到了东山也想去游翠峰古刹,只是嫌路稍远了点,听说还有三里路,康熙说:“那就不去罢。”翠峰寺究竟有何神奇的魅力能吸引帝王将相和那么多名流前往?
雪窦讲经神龙出井
翠峰寺位于东山翁巷古村北面的翠峰坞里,原来荒无人烟,唐朝末年,从京师长安南下,隐居莫厘峰下的武卫将军席温,晚年皈依佛教,舍宅为寺,因山坞中树木青翠如屏,起名翠峰寺。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载:“翠峰寺,唐席温舍宅置。宋初明觉重显禅师住兹山说法,时有龙出井,罗汉亦隐树而听。”明王鏊《震泽编》云:“白乐天为苏州守,游洞庭题诗翠峰寺,有笙歌画船之句。后李弥大守平江,亦尝游焉。”翠峰寺原为席氏隐居之地,北宋初年,翠峰寺里出了两位高僧,即被佛教界誉为“云门中兴”的雪窦重显禅师与天衣义怀禅师,两人既是师徒,又都是宋代有名的诗僧,尤其是师父雪窦禅师,传播的云门宗禅法,北宋时风靡天下,与临济宗平分秋色,时有“云门、临济,独盛天下”的赞誉。云门宗,五代高僧澄远禅师在青城山香林院创立,世称云门宗。临济宗,唐代临济义玄大师在镇州(今河北正定)临济院创立,后世称临济宗。云门、临济均为中国古代佛教界的重要流派之一。雪窦重显光大了云门佛法,被誉为云门中兴之祖,列入中国《高僧传》。
雪窦重显(980-1052),字隐之,四川遂宁(今潼南)人,宋初离开东山翠峰寺后,至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寺为方丈,后世称雪窦禅师。雪窦出身豪富之家,世代以儒业相传。2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感到人生无常,于是投益州普安院出家。宋天禧初年(1017),雪窦云游至安徽池州景德寺,恰好他的同乡旧友曾会在池州任太守,介绍雪窦到杭州灵隐寺为僧,还写了一封信给灵隐寺住持珊禅大师。
雪窦在灵隐寺隐去身份,当了一名普通行脚僧,与和尚们一起生活。
三年后,在朝廷任职的曾会出使杭州,在灵隐寺费尽周折,才在行脚僧房中找到雪窦禅师。住持珊禅大师才知高僧重显隐于底层,这正体现了出家人把一切外相、高低、大小、荣辱、利害,均从心中抹去,禅者博大的胸怀和潇洒的风度,于是推荐雪窦重显到苏州东山翠峰寺任住持。
北宋年间的翠峰寺已具一定规模,平江太守李弥大游东山,作《过翠峰寺》诗云:“山浮群玉碧空沉,万顷光涵几许深。梵刹楼台嘘海蜃,洞天日月浴丹金。”雪窦重显至翠峰后,开始广聚僧人,扩建庙宇,传播云门宗禅法。据明陈宗之《翠峰山居修普同塔记》载:“翠峰自雪窦开山,天衣禅师从之,始聚徒匡众,建设林宇。凿井以通汲,则有悟道之泉;置塔以代封,则有普同之穸……”雪窦在翠峰寺登坛讲经时,有数千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听经,不断有听经之人提出各种疑问。有个灵岩寺行脚僧问:“你住持翠峰寺有什么不同的心得吗?”雪窦回答说:“马行千里,追风奔月,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行脚僧一怔,心中感到空荡荡,没有一丝牵挂,终于开悟,立即礼拜致谢。《吴郡志》《震泽编》《太湖备考》等苏州及东山方志上都记载,雪窦禅师讲经时井中有神龙出井及罗汉隐树听经之奇。雪窦是位有文化修养的高僧,曾编著《颂古百则》《拈古百则》两书,教参禅者摄取禅机,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目的。在翠峰寺为住持期间,雪窦禅师常有诗作会友,其《住翠峰》诗云:“一住翠峰寺,两见溪草绿。不知朝市间,几番生荣辱。”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雪窦禅师告别翠峰寺,出任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资圣寺住持,世称雪窦重显,亦称雪窦禅师。临行,雪窦禅师又作诗曰:“乘兴飞帆别翠峰,水光春静冷涵空。到人倘问曹溪意,祗报庐能在下风。”皇祐四年(1052),雪窦禅师在浙地圆寂,享年72岁,朝廷谥明觉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