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都在做什么,为何不阻止呢?

2020-10-27 08:52:08 作者: 朱棣造反的时

假如朱元璋大儿子朱标不死,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了。可惜的是,朱标死得太早了,都没过一把皇帝瘾就死掉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老泪纵横,悲伤不已,然而悲痛之余,他需要振作一下,因为必须马上重新确定太子人选。

选谁做太子呢?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是一道三选一的选择题。

A选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当时朱允炆刚刚15岁,如果朱元璋还能撑几年的话,朱允炆到时恰好成年,正是精力旺盛之时。

B选项:在诸多儿子中挑选一个最优秀的作为接班人。这些儿子中,不论是功劳,还是能力,朱棣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C选项:按照立嫡立长顺序,嫡长子死了,可以由嫡次子继位,嫡次子死了,嫡三子继位。朱棣排老四,他前面三个哥哥都英年早逝了,所以他的希望最大。

最终,朱元璋没选B,也没选C,而是选了A,朱元璋为何选了朱允炆,而不选朱棣呢?

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选朱允炆不选朱棣,是因为朱允炆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年轻。

前面说过,朱允炆刚刚十五六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身体健康,性格沉稳,少年老成,是做皇帝的好苗子。

反观朱棣,已经四十二岁高龄了,虽然经验老道,履历丰富,但毕竟岁数偏大,寿命这事谁也说不准,假如朱棣刚刚继位就一命呜呼了,那大明的江山就充满无限变数了!

所以,朱元璋从大明江山社稷长远考虑,这才选择了朱允炆。然而,朱元璋此举却带来一个巨大隐患,这是他生前绝对没有想到的。

按照朱元璋的预想,他的这些儿子们,一个个都是雄踞一方的藩王,大家应该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兢兢业业,各司其职,紧密团结在朱允炆周围,高举大明旗帜,共同将大明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可是,朱元璋这二十三个藩王儿子表现如何呢?

第一年,大家相安无事,毕竟老爷子刚刚去世,他们都安分守己,各忙各的。北方以朱棣为首的藩王,虽然内心有些想法,但并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年,朱允炆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施行削藩政策。

其实,削藩是要削的,毕竟这些藩王一个个重兵在握,就像定时炸弹一般,随时都可能被引爆,所以必须一一拆除。

但是,削藩总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最好恩威并施,采取团结一批,稳住一批,打击一批的战略。

朱允炆是怎么削藩的呢?

朱允炆以惩治腐败为着力点,先是将五叔周王朱橚抓起来,一撸到底,降为平民,又将十八叔岷王朱楩、十三叔代王朱桂、七叔齐王朱榑一一撸掉。

这时候,有人控告十二叔湘王朱柏谋反,朱允炆让朱柏进京受审,结果胆小怕事的朱柏吓得自焚而死。

短短一年时间,朱允炆一连撸了五个叔叔,战果辉煌,朱允炆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一旁的齐泰、黄子澄跟着起哄。

这时候,朱棣坐不住了,下一个目标指定是自己,假如被侄子撸掉爵位,那么自己前半辈子等于白干了,自己一生披坚执锐,纵横沙场,战功赫赫,图个嘛啊?

凭啥啊?皇位本来该传给我的,你一个毛孩蛋子,寸功未立,凭啥我们来拼命,你来享受胜利果实啊?

老子反了!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兵变,与他一起参与兵变的是十七子宁王朱权。其他的藩王,有的口头表示支持,有的干脆看热闹。

口头支持的有两个,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这两人是典型的骑墙派,风往哪吹,就往哪儿倒。

看热闹的比较多,有10个藩王,分别是六叔楚王朱桢、十一叔蜀王朱椿、 十四叔肃王朱楧、十六叔庆王朱栴、二十叔韩王朱松、二十一叔沈王朱模、二十二叔安王朱楹、二三叔唐王朱桱、二十四叔郢王朱栋以及二十五叔伊王朱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