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有关小知识都在这里,可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

2020-10-27 12:53:42 作者: 端午节的由来

《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而在民间,关于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有很多。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出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日”,并认为:“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 其父母。”要田文的母亲丢弃他,母亲不忍心,偷偷地哺养。

田文不屈服于命运,质问他的父亲:“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田文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南宋文天祥《端午》诗有“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之说。《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记载,《宋书·王镇恶传》记载:南朝宋王猛的孙子王镇恶,也是出生在五月五日。载云:“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见夺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镇恶。”果然,后王镇恶屡建战功,被封为征虏将军。

《论衡》的作者、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也曾记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被寄养在宫外,直到继承皇位时才回到宫中。由此可见,古人普遍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日。自先秦以来,此日均为不吉之日。并且当时的人们还避“端五”忌讳,因而称之为“端午”

六、龙日说

这种说法来源于我国著名的诗人、民主战士以及学者闻一多所著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在古代吴越地区,五月初五是 “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闻一多为了阐述、推论端午为龙日说,在《端午考》一文里,共列举出 101 条古籍典故,并逐一阐释,为更进一步考证其龙日说寻觅大量佐证。

综合其证,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他认为最明显的是端午竞渡用的是龙舟,意思是说竞渡用的主要工具是龙的标志;其二,粽子与龙的联系。粽子投到水里,被龙所窃或夺;其三,传说扬州在端午节铸盘龙镜,祈求降雨;其四,五月五日举行的“龙忌”日,纪念介子推,而且介子推的故事中又有《龙蛇歌》,其词见于《吕氏春秋·介立篇》;其五,相传守宫制用的一种保护贞操的秘药是端午日制成的。闻一多在此说:“而守宫一名龙子,这也昭示着端午和龙的因缘”;其六,在端午节这天有鱼变成龙的传说。

总之,闻一多认为端午节这天与“龙”相关联的较多,故为龙日说。

七、夏至说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在《续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夏之日,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揉懋。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二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新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首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记录了夏至是五月初五及其风俗起源的内容,而且明确指出,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夏至之日前后,农事活动十分重要,又加上杂草恶木、瘟疫病害等蔓延而危害农作物及人之生命,古人便于夏至日举行一些活动来祈求丰收,禳除灾害,相沿成习,夏至日也就成了民俗活动日渐丰富的传统节日。

当代,持此说法的主要人物为著名学者刘德谦。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为其观点提出三个主要依据:第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中并未提到这一节日风俗,即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但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另外,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龙舟竞渡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的范围之中,由此可见,不一定是为了捞溺江而逝的伟大诗人屈原。第二,端午节的有些风俗内容,例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也并没有多大关系。第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可见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应当是夏至。但是因为与其艺术一样,屈原的人格出众,因而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