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票就一张,为何没人造假?你看看上面的那行字,怎么造假

2020-10-31 10:32:17 作者: 古代银票就一

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制度不一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把货币分为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称下币,铜钱统一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以办两为单位。秦始皇赏赐给下人的为金币,市面上流通的为铜币。

秦始皇为了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手里,货币由国家统一铸币,严禁私人铸币。到了明朝,随着商品交易规模扩大,原先的铜钱货币运输不便,无法适应大批量的流通,就用白银作为货币支付。

在古代还没有发达的冶炼技术,但是还有不法分子在银子里掺入铅、锡等金属,然而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可以用听声音、用手掂、用嘴“咬”来辨别白银的真假。那么,古代银票就一张纸,造纸要比冶炼白银容易仿制吧。你看看银票上面的那行字,你就明白了,怎么造假?

我国的纸币最早的时候源于北宋,南宋学者在《困学纪闻·评文》记载:“按范淳父为《郭子皋志》,言交子云:纸币之设,本与钱相权。元沽间已有此语矣。”

明末凌濛初编著的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也有描述:“看官,你道住持偌大家私,况且金银体重,岂是一车载得尽的?不知宋时尽行官钞,又叫得纸币,又叫得官会子,一贯止是一张纸,就有十万贯,止是十万张纸,甚是轻便。”

纸币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然而随着商人之间大额的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银票”来支付货款的事例日渐增多。就是在这种反复流通的过程中,“银票”成了信用货币的品格,这也就形成了真正的银票。

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用的就是桑皮纸为钞料,一贯钞高一尺,宽六寸。但是明朝的老百姓很少使用银票,到了清朝末年,清王朝经济困难,国库空虚,为筹措军费费用,不得不发银票。咸丰三年(1853年)清王朝首种银票户部官票,清代发行的银票有官钞和私钞。

古人为了防止假银票的出现,在纸币的制作过程中,采用的是桑皮纸。这种纸非常耐用,纸张的工艺非常复杂。桑皮纸有被禁止采购,所以减少了造假者的行为。

在古代银票的印制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有朝廷的认可。凡是交易都会记录下来,只有签字画押的才能使用。在使用银票的过程中,朝廷会给省府县钱庄留下印记,手续相当的复杂,这也避免了造假的可能。

朝廷为了防止别人对银票造假,在银票上写“假票军法究治”、“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不贷”,这刚小字不但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很多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即。而且古代触犯军法,可是要被灭族的,所以谁也不会冒着灭族的危险来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