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说了一番话,为明朝换来两任好皇帝,事后自己却被锦衣卫处死

2020-10-12 10:30:32 作者: 大臣说了一番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发动了政变,把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推下了帝位,自己当了皇上。不过,他在登基之后,面临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他百年之后,明朝的江山,该由谁来做主?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那肯定是要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此外更重要的是,朱高炽有着仁孝、端重的性格,在群臣当中,有着很好的口碑,将来也肯定是一个好皇帝。不过,让朱棣不满的是,朱高炽不爱运动,平常没事的时候,就是坐在那里读书、喝茶、吃东西,以至于到了后来,体型越来越胖。到了最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正常走路,甚至需要仆人搀扶,才能勉强站起来。

这样的形象,和行为果断、喜欢骑马打仗的朱棣相差甚远,另外还有史书记载,朱高炽之所以长时间不运动,是因为双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的原因。总而言之,朱高炽的外表形象不好,体现不出皇家的威严和气派。

当时,朱棣曾特别想把另一个儿子朱高煦,立为太子。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炽不同,他不仅容貌英俊,而且在胆识和武艺方面,在当时也算是佼佼者了。早在“靖难之役”当中,住朱高煦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更为重要的是,朱高煦还多次在战斗当中,救过朱棣的性命。在没有登基之前,朱棣曾对朱高煦说过这样的话:世子身体不好,有疾病,所以你要多努力!这句话当中,就包含着朱棣对朱高煦的殷切希望,让人遐想万千。《明通史》中,有过记载:“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就是朱棣想让朱高煦继承皇位的信号。

就这样,选立太子的事情是一拖再拖,朱棣很长时间都没有拿定主意。不过,此时有个叫解缙的大臣站了出来,用三个字,就让朱棣下定了决心,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

解缙,洪武二年出生,小时候家境优越,而谢家也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世家了。小时候的解缙,十分聪明,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在解缙刚刚记事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在地上写字,然后教他识字。五岁时,解缙对于诗文已经是过目不忘,七岁时,便可以自己动手写文章了;十二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了江西乡试,成绩名列榜首,获得解元称号。第二年,解缙又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庶吉士,读中秘书。之后不久,解缙又官至翰林学士。明太祖朱元璋,对解缙非常器重,常常让解缙跟在自己身边。

朱棣当了皇上以后,解缙曾官至内阁首辅。对于册立太子这件事,解缙其实是偏重于朱高炽的。可他渐渐发现,只靠着夸奖朱高炽的仁义孝顺,并不能足以打动朱棣。于是,他就想了另外一个办法。这一日,朱棣又在叨咕太子的人选了,而解缙,则抓住了机会,在旁边悄悄说了一声:“好圣孙!”这三个字,让朱棣如梦初醒,彻底明白了过来,下定决心要立朱高炽为太子。这其实是抓住了朱棣宠爱皇孙朱瞻基的心理。而朱瞻基的父亲,便是朱高炽。

原来,朱棣对朱瞻基这位孙子相当喜爱。朱高炽英气果敢,长相性格都像极了朱棣。为了培养这名皇孙,朱棣可谓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读书方面,亲自为他挑选老师。在朱棣北征之时,朱棣也会经常把他带到身边,教他各种军事策略和战术,还时刻注意锻炼他的勇气。就这样,在朱棣想要立朱高煦为太子之时,解缙只用了这三个字,就让朱棣坚定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

在《明史》当中,对此事有过详细的记载:“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丘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