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在吴门的传播:文徵明父子都曾补书《赤壁赋》

2020-11-02 08:49:50 作者: 苏轼书法在吴

(图一)吴宽书法对苏轼书法的学习,吴门各家采用的方法不同,在形貌上最似东坡的是吴宽。

(图一)王鏊评价吴宽的书法道:“

宽作书滋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吴宽的书迹虽则在外观上未能脱去苏字面目,似乎因缺乏自家面貌而显得不够高明,但他以此种肥厚、欹侧而有重量感的书风,一下拉开了与台阁体的距离。虽然离东坡的样貌很近,却与时风的距离远了,这或许正是当时吴门书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作为吴门书派的先行者之一,吴宽摆脱时风和创造自家书风的方法可能是比较“笨”一点,但不能不说它是行之有效的。他的好友沈周亦然,为了迅速形成不同于时风的一种书风面貌,沈周也是采用了专学一家的策略。中年之前,沈周的书法也是受台阁体的影响,是一种类似于赵孟頫体的秀气模样,但没有个性,甚至被称作“不善书”。后来他便向家藏学习,专学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一家,稍稍变化黄庭坚的行书面貌作为自己的书风面貌,这下才被人记住。

这种“硬学”一家的做法在吴门继起的书家身上便不再发生,以祝允明、文徵明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他们都出生于吴门的官宦世家,眼界、基础皆更优于前辈书家们,因而他们的学习方法也要高明许多。祝、文的学书之路皆可谓“泛滥诸家”,尤其是祝允明。祝允明的外祖徐有贞、岳父李应祯皆为吴门书派的先驱,他本人才华早显。但青少年时代,其内、外二祖及岳丈对其要求极严,不许他于晋唐书风之外窥半步,于是他自小便打下了深厚的锺王底子。当三十多岁长辈们谢世之后,祝允明便可任性临写一切自己想学的东西。其中宋四家以及赵孟頫都是他最爱临摹的。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本祝允明《临魏晋唐宋诸家册》,是他三十五岁时所作的日课,其中集合了他所临写的锺繇、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以及宋四家苏、黄、米、蔡等各帖,里面便有一段临苏轼《武昌不获再会帖》,在此开的边跋上,清人梁章钜(退庵居士)写到:“

此段所临最为得神,即作真苏迹观可也!”

(图二),梁章钜评价甚高,认为祝允明的临写可以乱真了。可惜苏轼此帖今已不知去向,无法与祝氏临本相比对。但同册中,祝允明临写的蔡襄《澄心堂纸帖》(今在台北故宫)、米芾《元日明窗帖》(今在大阪市立美术馆)都还可见,与祝氏所临一相比对,则确实可见其乱真之功力!

(图二)祝允明写苏字尽管祝允明拥有近乎乱真的临摹功力,但他不再满足于像前辈沈周、吴宽那样简单的“写得像”,而是通过仿书的方法来把学习的经典转化到自己的风格中去。所谓仿书,就是以某家风格自己另书一篇内容的做法,这是从临帖到完全自主创作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祝允明还创造出一种仿书诸家法书于一卷的杂书卷形式。上海博物馆就藏有这样一卷祝允明的仿书卷子,明显可见他分别以怀素、米芾、苏轼、黄庭坚等家书风杂录唐宋人的诗作。其中第三段录宋人谭用之的七律“

狂歌白鹿上青天,何似兰塘钓紫烟。……” (图三)此段显见是仿用苏轼书风在书写,但写得似苏又非苏。相似的部分是,结字宽博,略有敧侧,转折笔圆浑饱满,用墨较厚重;不似的部分是,字体明显大于苏字常见尺寸,结体圆浑有余,扁态不足。所以,可以说这是祝允明创写的一种苏东坡体。

(图三.1)祝允明仿用苏轼书风录宋人谭用之的七律

(图三.2)祝允明仿用苏轼书风录宋人谭用之的七律祝允明开创的这种仿书诸家杂书卷的形式也被吴门其他书家效仿。文徵明、文彭等都有此类书作传世,而且尤以仿写苏轼、黄庭坚等宋四家为多。朵云轩2020庆典拍卖上即有一件文徵明以苏、米、黄、蔡四家法录自作诗的卷子,写在金粟山藏经纸上。首段《万岁山》即用苏体(图四),用墨实厚乌黑,有敧侧倾斜的态势,在形神两方面都很像苏东坡。比起上引祝允明的仿书苏体,文徵明的仿苏表现得更严谨、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