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说到三国历史,必然会提到诸葛亮。他活了54岁,前半生在卧龙岗读书、种地,后半生都贡献给了刘备和蜀汉政权,几乎以一己之力,将曾经那个编草席的刘备,扶上了帝位,自己最终活活累死,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精通兵法,能掐会算,运筹帷幄,口才也相当了得,民间将其奉为“智慧的化身,人臣之楷模”。
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也不例外,也有着致命的弱点。有人曾说,最了解某人弱点的人,一定是其竞争对手,这几乎是一个真理。众所周知,曹操的心腹谋士郭嘉,被称为“鬼才”,其智谋可与诸葛亮匹敌,故有“奉孝不死,孔明不出”的说法。然而,郭嘉死的太早,他死的那一年,诸葛亮刚出山辅佐刘备,二人没有机会一决高下。
此后的多年间,诸葛亮几乎没有遇到过对手,所有事情都在他掌控之中,更没有任何人能让他产生畏惧之心,有种独孤求败的感觉。然而,随着曹操的去世,曹丕重用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打破了诸葛亮傲视群雄的局面,司马懿也成了他一生最强劲的对手。
经过多次交手后,尽管司马懿相对处于下风,但他将诸葛亮的弱点摸的很透。司马懿对于诸葛亮,曾有过两个评价,一是赞他为天下奇才,这也算是对手的尊敬。第二个评价虽然仅有17个字,却相当的精辟,一语道出诸葛亮的弱点,即“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志向远大,却优柔寡断,虽手握重兵,却不懂得权变的道理。
司马懿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刻意贬低诸葛亮,而是一种非常可观的评价。诸葛亮共进行五次北伐,均已失败而告终,除了在第二次北伐时攻下了两个偏郡外,几乎再也没有占领曹魏的一寸土地,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因素,但作为主帅的诸葛亮难辞其咎。
当蜀汉名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因诸葛亮向来用兵谨慎,断然拒绝了魏延的计策,错失了一个大好时机。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与司马懿的评价基本相同。
世间几乎没有一个完美的人,尽管诸葛亮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但他毕竟也是肉体凡胎,难免有一些弱点,这并不影响他一生的贡献以及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清朝的康熙皇帝曾这样评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