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飞将军李广别传(序) · 犹忆将军

2020-11-02 17:41:05 作者: 汉之飞将军李

发轫于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4年)的巫蛊之祸,使曾经煊赫无比的卫氏一族遭受了沉痛的打击,正如《汉书·外戚传》所说——“卫氏悉灭”。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庶子,还是在巫蛊之祸中存活了下来,这一支属在西汉末年受封关内侯,也算是卫氏复家之后的残阳余晖。大司马大将军的外甥,也就是汉武帝的亲生儿子卫太子刘据,成了巫蛊之祸中最为悲惨的受害者。卫太子的母亲,孝武思皇后卫子夫,与儿子刘据共赴黄泉。卫皇后的爱女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及卫皇后的姐夫公孙贺、外甥公孙敬声,也未能在这场诡异的风波中身免。

影视剧《汉武大帝》中,陈宝国所饰演的晚年喜怒无常的汉武帝

巫蛊之祸过后,汉武帝清洗了在祸乱中构陷太子之人,和对太子刀杖相向之人。其中有一位任职京畿北军的使者护军叫做任安,在卫太子欲反击构陷自己的势力而调动北军时,任安回避了太子的调遣。武帝将任安视为坐观成败的怀诈老吏,任安也因此下狱论死。至于任安是否怀诈伪忠,早已不是历史的一道主题。任安或许未曾想过,自己作为一名军吏,最终竟惨遭横死;而任安的名声,却是通过好友司马迁的回信,才为后世所熟记。

任安,字少卿。司马迁那封著名的《报任安书》,因此也叫《报任少卿书》。至少在太史公的笔下,任安绝非奸诈老吏,面对太子不合法的调兵举动,和汉武帝晚年愈发乖张的处事手段,恐怕任安发兵是个死,不发兵也是个死。司马迁对自己这位好友,还是有敬意的。当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之后,大司马骠骑将军所受的宠幸,已经远超大司马大将军。彼时,卫青府上的舍人,纷纷改投到霍去病门下。只有这位任安,没有因为富贵的诱惑而转投他人。

著有《太史公书》(《史记》)的司马迁

今人所熟知的司马迁,更多是因为不朽的史家绝唱《太史公书》,又称《史记》。司马迁子承父业,传续了父亲司马谈太史令的职位。当时的史官,还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人文学科工作者,具备着天文历法和五德始终等形上学问的司马迁,是一位能力出众的全才。但司马迁毕竟不是天子近臣,即便任安与司马迁交厚,司马迁也无权向武帝推荐自己的好友。不过,正是命运的捉弄,司马迁终于成为了天子身边的一位近臣,授职中书令。这时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文官考选制度,中书令也并非日后的三省六部那么显赫。确切来说,武帝以司马迁为中书令,一则是信任其才学,更因为此刻的司马迁已经遭受了腐刑之厄。

任安写给司马迁的信,其实是一封求救信,因为任安已经被武帝所下狱。不久,狱中的任安收到了司马迁的回信,也就是《报任安书》。在信中,司马迁直言自己没能为任安做辩护。作为一个根身残缺之人,司马迁将这封书信,作为自陈人生信念的绝笔。司马迁颇为激烈地陈说了自己在天汉二年(前99年)为李陵争辩的经过,这次辩护也是直接导致司马迁下蚕室受腐刑的原因。现在的司马迁,只希望拿自己的全部余生来书写《史记》。李陵事件的因言获罪,使司马迁在《史记》未完成之前,不能再次承受生命不堪忍受之重的风险,任安既然视司马迁为知己,最后也只能等待一个重于泰山的死法,而不是在狱中忍辱失颜。

在京剧《金沙滩》中,杜撰了杨业碰死在李陵碑前的故事,李陵在剧中成了未登场的反面角色

《汉书·司马迁传》全部引述了《报任安书》。任安,最终被武帝处死;在这封回信之后,《汉书》关于司马迁的记述,也直接过渡到了太史公死后。作为一个见识过武帝决绝独断的人,司马迁深知任安的结局不会美妙,巫蛊之祸中任安这样级别的人物,其生死根本无法牵动帝国权力中枢的运作。与任安同样被无常的命运所碾碎的,还有一个叫李禹的武者,此人深受卫太子的宠爱,随着巫蛊之祸的到来,李禹被武帝下狱处死。而处死的李禹的理由,乃是因为绣衣使者莫须有的告发,说李禹要投奔他在匈奴的堂兄弟李陵。这位李陵,正是司马迁为之辩护的汉朝将军。李禹、李陵还有一个身份,他们都是陇西李氏的子孙,更是汉之飞将军李广的亲孙。李禹、李陵承袭了李广的勇武,却也被令人窒息的朝堂政治,碾压得粉身碎骨。从李广到李陵、李禹,李氏祖孙三代先后侍奉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而李广更是从文帝朝就开始投身行伍的老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