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为何自古还称得蜀者得天下

2020-11-03 16:07:37 作者: 天下未乱蜀先

引言

巴蜀是西南的窗口和进一步开发西南的基地,巴蜀在西南与中原的关系史上,有很大的代表意义。巴蜀的兴衰治乱,往往可以作为开发西南进程及开发后果的一面镜子。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巴蜀开发以来的两千余年历史,不难看到,巴蜀具有很强的自立割据倾向。巴蜀的经济发展,往往与中原不同步。在军事冲突中,尽管巴蜀偏处一隅,但却往往成为征战双方争夺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俗谚所称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看来是事出有因的。司马错和张仪对伐蜀的争论

秦楚争霸之际,僻处西南的巴蜀成了两军争夺的要冲。当时,为了战胜楚国,是先攻占巴蜀,还是先攻占韩国,在秦国内部引发了司马错和张仪一场大讨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这时秦惠王出面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一定得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

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司马错你说得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结果,出兵进攻蜀国。不久就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于是秦并了巴蜀,循江东下,南北夹击,攻破楚国都城郢。随着巴蜀并入秦地,西南地区与中原之间打开了一个窗口,西南各族独处一隅不通中原的局面宣告结束。同时华夏各族在长年战乱后,由秦国实现了统一。

从那时起,一直到清朝覆亡,共计2200余年,其间在巴蜀出现过的地方政权,就有东汉初年公孙述盘踞巴蜀,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北朝时期的成朝,五代时的前后蜀,北宋之李顺、王小波,元末的明昇,明末的张献忠等建立的地方政权。除此之外,心腹重臣盘踞巴蜀,与中央分庭抗礼也不断发生:最早的可以上溯到秦代的蜀侯通国,东汉的刘氏父子,南朝的萧纪,唐代的韦皋,南宋的吴氏家族等等。难怪李白哀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些割据或半割据的地方势力,延续时间总计超过整个开发过程的1/5。巴蜀虽然偏处西南,但经济、军事却与中原休戚相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