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城遗址名称考——​徐王城考证之二

2020-11-04 21:46:24 作者: 梁王城遗址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文物部门力量薄弱,文物管理混乱,邳州盗挖古墓之风盛行。邳州文物管理部门对“九女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遗址出土文物证明,九女墩遗址出土大量文物铸有“徐王XX”、“徐王子孙永世葆之”等铭文,经过多年的研究,专家确定梁王城遗址就是古徐国都城所在地(后有专文论述),即“梁王城”就是“徐王城”。

三、梁王城遗址名称的历史考证。

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当地传说的该古城竟然有三个不同的名字:梁王城、良王城和粮王城。下面就从三个不同的古城名字展开论证,去伪存真。

(一)“梁王城”的历史考证。

梁王,中国古代王爵称号之一。历史上的梁王称号分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及以后各朝代。

1、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又名粱国)国君称号,即粱王,又名魏王。而魏国的疆域从来没有达到过邳州地区,故而可以排除魏国“梁王”在邳州可能性。

2、“梁王”是中国古代封建王爵封号之一,始于汉朝彭越,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梁王共有71位。限于文章篇幅不再一一列举。而所有这些梁王的年代都远远晚于邳州“梁王城遗址”年代。

而其中南北朝时期梁王萧衍被传说为梁王城主人,萧衍是南兰陵人,即今江苏丹阳人,其生活年代距今1500多年,而梁王城城墙遗址为春秋时期,年代差距千年以上,萧衍是梁王城主人的传说不攻自破。

故此完全可以排除该城名为“梁王城”。

(二)“良王城”的历史考证。邳州历史上没有过“良王”。有的学者认为春秋时期邳州北部良侯国即是良王城,笔者认为是错误的,原因是春秋时期的良,是侯国,侯国不可能有王,只能称侯。良侯国就是现在的岔河镇良璧(良陂、良邳),后有专文论及,在这里不展开讨论。因此该古城为“良王城”也可以排除。

(三)“粮王城”的历史考证。邳州有不少文史研究者确定该遗址为粮王城。我们从众多文物中最能证明“粮王城”来历的是“徐王粮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考古学家董楚平对徐铜器铭文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其中《徐王粮鼎》铭文为:“徐王糧用其良金,铸其餴(音分)鼎,用鬻(音玉)庶腊,用饔(音拥)宾客,子子孙孙,世世是若。”该鼎腹部饰窃曲纹一周。李学勤认为,该鼎“浅腹聚足,是春秋中期偏早器物,相当春秋僖、文时期”。郭沫若认为,徐王季粮殆即徐王粮。梁王城遗址“糧”字即“粮”(郭沫若:《西周全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周僖王年代为公元前682-677年之间,假定梁王城遗址建于周僖王时期,那么其年代约在公元前682年左右,晚于徐偃王近300年,说明历史记载周王室对徐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不真实的。我们查遍所有资料,古徐国45位国君名字叫“徐王糧”的竟然没有。所以考证古徐国不能完全按照史籍资料来考证,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结合考古发掘,也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兼顾相关传说,再综合参考历史资料。

我们假定民谚里的“良王”为“某王”,结合梁王城遗址附近的古建筑,最符合传说的“某王”应该是“神王”。在梁王城遗址东南方向不足一公里的神王山禹王庙,我们可以从中找出端倪。

禹王庙位于戴庄镇李圩村和营子村之间的禹王山上,禹王山在明代嘉靖版《邳州志》记载为“神王山”。1938年“禹王山抗日阻击战”发生在该地,近年改名为“禹王山”。2016年邳州市人民政府在建设“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园”过程中,在禹王庙旧址出土了大量庙宇生活遗物,通过专家考证,早期生活遗物属春秋时期,距今2700-2800年,年代正与徐粮王吻合。因此可以确定古徐国都城和禹王庙可能为同一时期建造,甚至禹王庙建造时间更早一些。而禹王庙原址下大墓已经被考古专家确定为徐王墓,山名为神王山,可以推测该墓主是一位对古徐国有突出贡献的君王,他要么被尊为“徐王神”,要么是一位“像神一样”被推崇的徐王。该徐王可能是第二十三代徐王赢兴,他是生活在公元前1300前后的徐王。公元前1300年正是商王盘庚迁都之年,经历“九世之乱”后,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该时期应该是徐国雄起之时。而古人为先贤建庙不是在当代,而是延后若干年,可以确定,禹王庙下的徐王年代会远远早于徐粮王。结合“良王拜智公”的传说,传说的“良王”就是这位“徐神王”,他当年参拜的隐士就是智公。智公辅佐徐神王之后,徐国的国力又延续了八百年。当然历史真相需要考古工作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