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城遗址名称考——​徐王城考证之二

2020-11-04 21:46:24 作者: 梁王城遗址名

因此良王拜智公的民谚应该是:“先有徐王八百载,后有神王拜智公,再续国运八百年。”先后加起来是1600年,正是古徐国的存世之年,而这1600年来,徐国的国君一直生活在该地。不仅是所有徐王生活在这里,而且其数千年前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此地。

因此,综合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结合民谚传说,梁王城的真实身份是“徐王城”,其建造者是徐粮王,所以被后人称作“粮王城”。

五代十国之后的正史不再有良城县记载。

以上为徐王城的历史变迁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王国的兴衰过程,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梁王城遗址的数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很少见到元代之后的文物,说明宋元之后该地已经不适合居住。这与北宋名将杜充1128年决黄河阻挡金兵,以及1194年黄河再次改道邳州有直接关系。第四次黄河改道开始于1194年,结束于1885年,黄河“夺泗入淮”、“夺淮入海”共661年,梁王城遗址西正是泗水,汹涌的黄河水阻断了徐州古城的交通,千年古都成为洪水走廊。

有学者认为良城县在今泇口也是不对的,明清时期破败的良城县旧址属于泇口镇管辖范围有可能,但是泇口就是古代良城县确是本末倒置两码事。《明史》卷八十七志第六十三载:“吕孟等湖,逾葛墟岭,而南经侯家湾、良城、至泇口镇,合蛤鳗、连汪诸湖。东会沂……”《明史》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载:“刘东星大开良城、侯家庄以试行运,而路渐广。……六年,良城至徐塘淤为平陆……挑良城闸抵徐塘口六千余丈。”从以上记载可知,良城与泇口不在同一个地方,良城和泇口镇都在明代开挖的运河沿岸,而良城在上游。

综上所述,“梁王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徐国国都,也是秦汉以后徐州刺史部、徐州牧所在地,曾经也是下邳县治所,还是隋唐时期的良城县,其真实名称为“徐王城”,为古徐国徐王粮建造,是古徐国国都,也是自古以来唯一的徐州城。禹分天下九州之一的“徐州”之根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1]《水经注》 [2]《隋书》 [3]《新唐书》 [4]《魏书》 [5]《明史》 [6]《邳州志》

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论证。

(一)徐王的存世时间。传说从若木封徐到公元前512年“(吴)伐徐”,古徐国共经历45位国君,44代人,1649年。史学界关于夏朝建立的年代确定是公元前2070年,那么徐国的历史最多只有1558年,历史与传说相差91年,加之若木称为“徐王”的年龄大约40岁,这与传说的“先有徐王八百载,后有神王拜智公,再延国运八百年”吻合,即古徐国延续约1600年。

(二)“九女墩”遗址出土文物为古徐国王室所有,可以断定周穆王与徐偃王之战发生原因史书记载不真实。历史记载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和王城规模远远超过西周王室国都规模才导致与周王室的战争,如果真因称“王”而发生战争,那么其后的历代徐国国君不可能继续称“徐王”。而徐偃王的祖父徐王驹称王的时间为前1042年。根据“九女墩”遗址和梁王城遗址出土文物铭文皆有“徐王”等字,证明“徐王”的称谓不是徐偃王自称的,可见历史记载有错误。

(三)梁王城遗址如果和传说相符,又能在历史记载中找到有关信息,并与相关出土文物吻合,那么有三种可能。

1、徐神王是徐国历史上伟大的国君,应为古徐国第23代徐王赢兴,其在古徐国历史影响力远远大于徐偃王。根据“徐王粮鼎”和“九女墩”墓群其他出土文物铭文,结合民谚“先有徐王八百载,后有神王拜智公,再续国运八百年”分析,徐神王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君。

2、古徐国国都建于公元前682年前后,应该是徐粮王所建。建立国都之前徐国历代国君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只是没有建立城市,属于聚居区;也可能是之前为石头垒成的城墙被战争摧毁;也可能之前为木桩结构的城墙,这与考古界时至今日找不到夏朝国都类似。梁王城遗址及其北仅数百米之距的刘林遗址断代超过6000年,而几次考古发掘的地区都在靠近中运河一侧,其核心区域尚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如果进一步考古发掘,应该与大墩子遗址为同一文化期,属于北辛文化时期,那么徐人在此地生活至少八千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