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中国 | 如果在新石器时代干个农活,你拥有哪些工具?

2020-11-07 16:08:33 作者: 穿越古代中国

家畜饲养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家畜,并逐渐使之成为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来源。家畜种类主要有猪、狗、黄牛、绵羊、山羊等。

陶猪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 约公元前5200 年- 前4200 年)

1973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此陶猪肥胖特征突出,腹部下垂,鬃毛突起。头肥大,长嘴伸向前方,四足交替似作奔走状。

整件作品造型生动传神、憨态可掬,为一件难得的原始艺术佳作。

此陶猪的体型虽然与野猪仍有些近似,但猪头已经明显变短,应是人工饲养驯化的结果。除了陶塑猪以外,在河姆渡遗址内破碎的猪骨和牙齿随处可见,有些陶器上也绘有猪纹等,显示出当时人工饲养的猪数量较多,猪已成为人们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中国北方的大汶口文化,猪同样已经成为主要家畜。当地流行以猪随葬的习俗,墓中随葬数量不等的猪以象征墓主人生前拥有财富的差别。此外,在东北地区的赵宝沟文化“鸟兽图”尊形器上也有作奔跑状的猪的形象等。这些情况表明,猪在新石器时代各地人们的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制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 陶器制作由简单的手工捏塑、模制、泥片贴塑,再到泥条盘筑、慢轮修整,最终产生了快轮制陶技术。中国各地区的陶器在器形、质地、纹饰及器类组合等方面各具特色,体现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陶釜、陶灶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 约公元前5000 年- 前3000 年)

1957 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此釜灶由釜和灶两种器具组合而成。上部为釜,广口圜底,有明显的折肩,肩部装饰弦纹。下部为灶,圆口平底,底部有低矮的足钉。侧壁开一个上窄下宽的方形口,直通灶的内部。灶口处按压出波浪状花边装饰。

新石器时代的烹饪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后世常用的蒸、煮、烤、烙等手段已经产生。人们还发明了釜灶、鼎、鬲、甗、甑等种类丰富的炊具,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釜灶兼具炊器与烧灶的功能,烹饪时可以直接在灶内生火,于釜内烹煮。由于体积不大、搬动自由、使用简便,釜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可,不断得以沿用。龙山时期,出现了将釜、灶连为一体,真正合二为一的造型,是炊器发展进程中的再一次革新。

黑陶双耳杯、黑陶单耳杯、黑陶盒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约公元前2500 年- 前2000 年)

1975 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陶杯与陶盒均以快轮制成,制作精美,器形规整,外表黑亮如漆,是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双耳杯腹部浅刻网格纹,单耳杯为纵向压印纹,陶盒口沿钻等距小孔,附尖钮器盖。

1928 年考古学者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一种与仰韶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遗存,将其命名为龙山文化。以后,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晚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便都称之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中、东部和江苏的淮北地区,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和独特的成就。该文化以黑色陶器群为显著特征。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器壁薄而均匀,造型规整,器表多素面磨光,常见纹饰有划纹、弦纹、竹节纹、镂孔,并盛行盲鼻、乳丁等附饰,篮纹少见。袋足器、三足器、圈足器比较发达。

小口尖底陶瓶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 约公元前5000 年- 前3000 年)

1958 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此小口尖底瓶呈纺锤状。顶部为一圆形杯状小口,颈部略细于口部。圆肩鼓腹,尖锥形底部,器身中部有对称的双环形耳。颈部以下饰黑彩,上腹部饰细密的斜线纹,其余器表素面磨光。小口尖底瓶器身大多带环状耳,可以穿缀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