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选定继承人之后,发表了“子贵母死”的新政策,纵使残忍无比,却在一定时间内保证了北魏王朝的长治久安。
其实,帝王的经历和他的执政方式密切相关,我们不能评判道武帝“子贵母死”的政策对错,没有身临其境地感同身受,自然没有评判的资格,但是我们能理解他做出这项艰难措施的原因,他的一生经历是最好的诠释。
二,为什么“子贵母死”制度会那么有市场?
1,女性地位高与父系地位崛起的矛盾
其实,“子贵母死”是北魏在大环境影响下,制约女性地位的畸形产物。
要知道,在北魏建国之前,拓跋联盟由于游牧民族本身在思想文化上的局限性,并没有圆满地完成从最初的母系社会想奴隶社会的过度,此时,女性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是,在社会潮流的推动下,北魏当权者见识到了中原地带封建统治的蒸蒸日上,难免动了心思。所以,他们揠苗助长一般,将尚未成熟的奴隶制度快速转换成封建制度。但是,由于过渡期短,经济文化思想的局限,这一转变并不彻底,拓跋鲜卑族仍然保留一些最初的习惯,女性的地位虽然略有调整,却不曾像中原地区那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是时代大潮流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北魏“子贵母死”的政策纵然迎合了时代的脚步,却因为其残忍和畸形不能持久。
2,为了加强皇权,防止母族实力干政
为什么会延伸出“子贵母死”这种惨无人道的政策?问题的本质一定离不开统治者想要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愿望。
其实,道武帝做出“子贵母死”这一决定的原因离不开身为帝王的野心和欲望。他想要身为帝王的绝对话语权,而母族力量成了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毕竟,拓跋领袖娶妻从来都是看背景的,“其后妃必取之于七族、十姓以外部落”,这就意味着每一任帝王都逃不开强大母族的制约。
强大母族,对于统治者来说利弊参半,因为强大母族可以保证他顺利登位,却又难免在他继位后指手画脚。所以,强制推行“离散诸部”的政策,哪怕面对数不尽的战争也不能停歇。随着“离散诸部”的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各个部落的权力都被有效的制约了,没有人有权利对“子贵母死”的政策提出异议,哪怕提出也不过是小打小闹的波浪罢了。而因为“子贵母死”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而今“离散诸部” 的新局面,称得上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三,“子贵母死”制度真的达到了目的吗?
1,造成了严重的内部矛盾
其实,提出“子贵母死”政策的道武帝并不得善终,他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儿子和夫人手中。因为“子贵母死”造成了无法调和的内部矛盾。
哪怕皇权至高无上,但是母亲同样也是无价之宝。道武帝看重长子拓跋嗣,为了在百年之后让他接替自己,冷不丁杀了他的亲生母亲,报仇?对方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不报仇,母亲含冤而死。拓跋嗣只能带着自己的满腔悲愤出走他乡。
选好的继承人丢了也没关系,毕竟人家道武帝不缺儿子。于是他又瞅上了次子拓跋绍,这次他的的夫人,也就是拓跋绍的亲生母亲,可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先下手为强,串通宦官和宫人将道武帝的命留了下来。
哪怕之后“子贵母死”的政策流传了下来,但是在最初执行的时候并不顺利,甚至作为开创者的道武帝,为了它丢掉了性命。纵然有些滑稽,但是,中国古代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鲜血的洗礼。
2,出现了另类干政
纵然“子贵母死”杜绝了外戚干政的现象,但是,却又有了另类的乳母干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