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发展,杆秤慢慢被人青睐主要是因为方便小巧,所以明清以后,秤杆的计量已经被逐渐完善,在清朝末年,民间使用的秤大多都成了杆秤。
新中国成立以后,杆秤的计量单位,由市制改成了国际计量,而且将秤砣和刀纽都进行了改进,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保证准确性,而且生产出来的秤砣,要在计量部门得到鉴定才能让百姓使用。
杆秤制作
杆秤看似非常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在我国古时候的乡村小镇,工匠做一个杆秤要费几个月才能做好,所以在以前的农村,秤少之又少,一个村里顶多有一两个,谁家要称东西,还得去借一下才行。那么,秤为什么这么难以制作?
首先,秤杆木材的选择是比较费劲的,必须要用上好的红木,然后经过晾晒好几天才能动手制作。毕竟秤杆的要求是要直,光滑。据匠人回忆,制作秤杆要经过选材、刨圆、碱水浸泡、打磨等等一系列的步骤。秤杆做好了,要在上面打孔做上挂钩,两边还要套上金属片。由此可见,这制作秤杆,必须要木匠功夫过关。
秤杆做好了,最难的当属做刻度了。据说在上面做刻度,要经过很多次的测试才行,每一斤都要做好几个标记,最后全部标记完,才能打洞定星,一个15公斤的秤要打300个洞,可见其精确的难度。所以要做好一个秤,这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都得过关。
尽管如此,在称重的时候都不敢保证非常精确,毕竟受到秤砣绳子和金属生锈的影响,所以后来有了“十秤九不准”的说法,以至于人们往往称的稍高一点,俗称“高高的“!
杆秤传承
如今,秤已经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杆秤早已无缘。我们称体重有体重秤,称西瓜有电子秤,称包裹有手提电子秤,想必如果曹冲穿越到现在,也不会再用船去称象了。
杆秤的没落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现代的秤准确,读数方便,体积小,关键是省力,相比起杆秤,杆秤读起数来都觉得十分费劲。尽管如此,当代还有一些人难以忘记这种古老的工具,在很多农村依然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都可以当做古董了。
杆秤虽然过去了,可是它却承载了我国古老的文化,公平买卖、延年益寿、童叟无欺,这些简单又寓意深刻的道理都来自于秤,如今我们在生活中做人做事时,也不免说一句,心中一定要有杆秤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