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五位将领出自今太原市一带,全都为曹魏效力

2020-11-16 00:00:28 作者: 三国时期,五

太原,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太原市地处华北地区、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北接忻州市,东连阳泉市,西交吕梁市,南邻晋中市。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全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在三国时期,有五位将领出自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对于这五位武将来说,都曾为三国之中的曹魏效力。

一、郭淮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雁门太守郭缊之子。东汉末年,郭淮举孝廉出身,任平原郡丞、丞相(曹操)兵曹议令史、征西(夏侯渊)司马。公元219年,定军山战败时,郭淮收集残兵,联合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迅速稳定局势。曹魏建立后,拜雍州刺史、射阳亭侯,迁镇西将军(曹真)长史,阻止诸葛亮北伐魏,料敌准确,屡立战功。正始元年(240年),击退蜀国姜维,迁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年),迁车骑将军、阳曲侯。正元二年(255年),郭淮去世,朝廷追赠大将军,尊上谥为贞。在三国时期,郭淮无疑是曹魏抵抗诸葛亮、姜维北伐中原的重要将领。

二、郝昭

和郭淮一样,郝昭也在抵挡蜀汉北伐的过程中立下战功。郝昭(生卒年不详),字伯道,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人,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将领。郝昭少年从军,屡立战功,逐渐晋升为杂号将军,后受曹真的推荐镇守陈仓(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司马懿推荐),防御蜀汉。太和二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为郝昭所阻,劝降不成,昼夜相攻二十余日后被迫退军。魏明帝因此封其为关内侯。不久因染疾而病死。

三、王昶

王昶(2世纪-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王昶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气,进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学。曹丕即位后,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撰写《治论》、《兵书》,为朝廷提供参考。魏明帝曹叡即位后,王昶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齐王曹芳即位,迁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年间(255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骠骑大将军,守司空。甘露四年(259年),去世,赠司徒,谥号为穆。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曹魏后期,王昶的立场是偏向于司马懿家族的。

四、王沈

王沈(?—266年),字处道,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汉护匈中郎将王柔之孙,东郡太守王机之子,司空王昶之侄。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史学家。王沈少年失去父母,被叔叔王昶收养,王沈善写文章,最初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后升任中书门下侍郎。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后,王沈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职。曹髦即位之后,王沈历任侍中、散骑常侍,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初六,曹髦欲起兵讨伐司马昭,召王经、王沈、王业商议,王沈、王业向司马昭告密,导致曹髦被杀。王沈因告密之功封安平侯,接连迁任尚书、豫州刺史等职。后来,王沈镇守魏吴边境。

五、王浑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掾吏,高平陵之变后,循例免官,后来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建立后,王浑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积极筹划伐吴方略。咸宁五年(279年),王浑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吴国,迁征东大将军、左仆射、司徒公,晋爵京陵县公。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加任侍中衔。楚王司马玮发动兵变,有意寻求支持,遭到王浑严词拒绝。楚王司马玮死后,王浑复任司徒、录尚书事。对此,你怎么看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