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庙号本来是“太宗”,可为何后来嘉靖改为“成祖”?

2020-11-17 18:28:53 作者: 朱棣庙号本来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皇帝的庙号是按照祖宗称号排序,一般是“先祖后宗”、“太祖太宗”。所以,第一个皇帝叫“高祖/太祖”(如唐高祖李渊、宋太宗赵匡胤等),继承者开始称“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

按照这样的规则,“永乐大帝”朱棣作为把太祖皇帝朱元璋事业发扬光大的守成之君,死后庙号应该也称“太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本该叫“明太宗”的朱棣现在却被我们称之为“明成祖”了呢?

其实,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开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这100多年间朱棣的庙号一直是“太宗”。但就在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把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成祖”,并将明成祖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并称为“明朝二祖”。就这样,朱棣的庙号被嘉靖帝改为我们现在熟知的“明成祖”。

那么,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由于朱厚照膝下无子,张太后和首辅杨延和根据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应遵循“兄终弟及”的祖训。那就从武宗的亲兄弟中挑选一位出来继承皇位,可孝宗皇帝生前只留下朱厚照这一棵独苗,所以朱厚照没有亲兄弟。无奈只能从武宗的爷爷宪宗的孙子辈中挑选,最终选上了武宗的堂弟——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就是后来的嘉靖帝。

两个月后(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位,是为嘉靖皇帝。就这样,原本与皇位无缘的朱厚熜终于幸运地当上了皇帝。可嘉靖成功上位后,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要加封自己的生父生母为皇帝和皇后。

朝臣们认为按祖制,嘉靖是以孝宗皇帝为皇考、武宗皇帝为皇兄以嗣皇位,那么宗法之上,他的生父生母已经不是他的父亲、母亲,不允加封。而嘉靖帝则铁了心要把自己生父的谥号升到兴献皇帝的高度,并将牌位升到太庙,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坚持“继统不继嗣”,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这便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礼仪之争”。

所谓“大礼议之争”是指以张璁为代表的新进士大夫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的斗争。当然,在这场斗争当中,嘉靖皇帝肯定是站在张璁一派这边的。

经过长达三年半(1521~1524年)的斗争,嘉靖皇帝最终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胜利,顺利将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加尊为献皇帝(1521年10月已追封朱祐杬为“兴献帝”),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相应地,生母则被封为兴国皇太后,而明孝宗朱祐樘则改称为“皇伯考”(已故皇伯父)。

看起来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嘉靖皇帝并未因此满足。终于,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再次将献皇帝朱祐杬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顺利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升袝太庙主殿,排序在明武宗之上。

虽然这件事最终成功了,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主要原因是到了嘉靖这一代,太庙主殿的9个位置已经满了,没法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直接放进去,必须先移一位皇帝进偏殿。

至于移哪一个,《周礼》上有规定,那就是“亲尽则祧”,就是当太庙主殿供奉已故皇帝牌位的位置不够了,就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请到太庙的偏殿(即“祧庙”)来供奉。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开国皇帝是“万世不祧”的,并且要永远放在最中间。按照这个规定,除朱元璋外,离嘉靖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就是朱棣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