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轨迹,探寻明代安顺府三州共一城的真谛

2020-11-17 23:17:10 作者: 沿着历史轨迹

从自然地理结构看三州共一城

从自然地理结构看,明代安顺、镇宁、永宁三州的辖境都处于乌江水系与盘江水系分水岭的南坡。在明代驿路贯穿的东段,地表相对平缓,驿路沿线绝少高山巨川的阻隔,修筑驿路主干道,投工少,维护成本低,安全防卫容易,几乎可以说得上是最佳驿路走向位置。

但驿路的西段则不同,镇宁州和永宁州的辖境间横亘着打邦河河谷,以及平行排列的若干条地裂,为此驿路主干线不得不绕道从北面的打邦河上游的山区穿过。再向西,驿路又得穿越北盘江河谷,驿路主干线同样得向北绕道,从茅口河渡江进入普安境内。驿路在普安境内还要穿越麻布河河谷,翻越云南坡,从武胜关进入云南。

东西两段一平一险,直接导致了安顺、镇宁、永宁三州的沟通协调困难,这就使得三州共一城,反而有利于驿路伕马的配置和调拨。三州共一城与其说是一种行政建置上的过渡格局,倒不如说是三州维护驿道的共同职能在地理环境的限制下,在同一城池内办公更简捷、方便。

除驿路主干线穿越的地段外,其余地区高山深谷相间,一山之隔,一水之分,其气候、植被、土壤、地层结构各不相同。整个安顺大地完全可以比喻为“多种自然地理结构和多种生态结构的大拼盘”。位于北盘江河谷的大小盘江、六马属于干热河谷地带,终年无霜,甚至可以种植热带农作物。然而,相距不到十里的安笼箐山却属于高寒地带,冬季冰封期超过1个月,普安境内的高山更是如此。

镇宁所辖的康佐长官司,其核心领地在火烘,这儿也是温暖湿润的水稻耕作带。但在明代时,此地疟疾盛行,以至于康佐长官司家族整个夏季都在普定卫城办公,为的是躲避疟疾,到了冬天才去视察自己的领地。

至于西堡、十二营、顶营等长官司的领地,由于处在高原台面上,又在江河的上游,因而气候寒冷,水源补给不足,只能种植旱地作物,或者靠畜牧为生。这样的地理背景,对于习惯于吃稻米的卫所屯军而言,当然十分不利,但对维持驿道畅通而言却大有好处,相对价廉的马匹和畜力,以及丰富的饲草资源,有利于降低驿路运输成本,各民族群众也能从朝廷下拨的驿道维持费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

贵州西线驿路在明代相对安定,战乱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得力于地理环境的恩赐。明代驿路的长期稳定延续,导致了安顺地区畜牧业的兴旺,也支撑了牛马集市的繁荣。这样的大牲畜集市,在明亡以后还延续了数百年,直到现代公路开通后,才淡出了历史舞台。明代安顺地区的行政建置,县级机构一直空缺,里甲编制到明末时还没有启动,除了驿道主干线穿过境使内当地群众、行政部门受益外,地理环境的特异性使当地居民,可以通驿路获得稳定收入,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从民族构成看三州共一城

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碎分布,必然导致民族构成具有如下三大特征:

其一是各民族交错杂居。安顺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空间分布上杂居现象极为严重,不管是苗族、彝族、布依族还是仡佬族,都很少由单一民族形成连片聚居区,而是与其他民族交错毗邻杂居。

其二是除彝族外,其他民族的社会组织规模都十分有限,跨地区、跨流域的大型社会组织在这一地区历史上很少出现。这里仅以布依族的社会聚合为例,康佐长官司的直辖领地火烘,主体居民是布依族,但这个布依族的社会聚合,其分布范围仅限于20余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之外,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要与苗族和仡佬族的分布区接壤。再如安顺州的旧址,即明初普定军民府的旧址也是一片布依族聚居区,但整个布依族的分布带也没有超过60平方公里。但是布依族的村寨附近,还杂居着苗族村寨。至于苗族和仡佬族其社会组织规模更小。一个寨长所辖之地,一般不超过100户人家,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其三是跨民族的社会联合体的规模很小,而且数量不多。明廷从元朝手中接管的6个长官司,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些长官司在整个明代,都没有发展到势力膨胀足以与明廷抗衡的地步。与明廷的纠纷仅止于赋税的争端,或者是长官司之间的领地纠纷而已。在这样的民族结构中唯一例外的是彝族的社会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