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楼梦》巨著当中,林林总总一共勾勒了近千名人物。根据红学家徐恭时地统计汇总,《红楼梦》里一共有九百七十五个人物,其中男性四百九十五人,女性四百八十人。
在这浩瀚的人海里,绝大多数人物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其中有许多甚至都不曾正面出场,读者只是通过其他人的叙述才得知还有这么一个人。“封肃”就是书中的一个小人物,近年来很多读者也将这个人解读为“最差老丈人”,这是为什么呢?
封肃在原著里是甄士隐的岳父。他在书中第一回就露面了:甄士隐丢了女儿并且家中遭难后,带着妻子去投奔岳丈。“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却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产的银子在身边,拿出来托他随便置买些房地,以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用半赚的,略与他些薄田破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发穷了。封肃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儿;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不会过,只一味好吃懒做。士隐知道了,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
你看,封肃家中经济条件算是不错的,帮助一下落难的女儿女婿应该不难。可是他对女婿的家产半用半赚,还抱怨女婿好吃懒做。在甄士隐跟随疯道人出走以后,封肃的女儿只能跟自己的丫鬟一起日夜赶做针线活儿帮衬娘家,作为父亲的封肃却还是抱怨不断。
到了第二回里,贾雨村因为惦记甄家娘子的丫鬟娇杏,派人来寻访。“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又一封密书与封肃,托他向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得眉开眼笑,巴不得去奉承太爷,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当夜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衙内去了。”可以看出,在风俗面前,任何亲情伦理都抵不过金钱的诱惑,只要有钱,一切都好说。
正因为他这样的品质特征,因此成了近些年来人们口中《红楼梦》里的“最差老丈人”。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探究,则会对这个人物有更深入的理解。
脂砚斋对这个人物的名字做了批注:“封肃,风俗也,托言大概如此风俗也。” 现代汉语中,“风俗”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长期形成的风气或者习惯;二是民间歌谣。但用以上两种来解释脂砚斋的批注,似乎都对应不上。而“风俗”这个词在《红楼梦》里出现了多次,比如在第十三回当中写道:“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不知凤姐如何处治。” 第七十五回里说:“薛蟠兴头了,便搂着一个娈童吃酒,又命将酒去敬邢傻舅。众人见他带酒,忙说:很是,很是。果然他们风俗不好。” 而第八十八回里有一处:凤姐道:“事情虽不要紧,但这风俗儿断不可长。此刻还算咱们家里正旺的时候儿,他们就敢打架。” 通过反复比较和对语境的研究,这几处“风俗”明显是带有贬义的,跟“封肃”这个人物的特点很近似。因此我认为,“封肃”,风俗也,指的是为人势利或者品行不端,这样一来,脂砚斋的批注就容易理解了。
在历史上,我们也能够找到类似的用法。雍正皇帝曾经给江宁织造府(也就是贾府的原形)下过一道旨意,其中提到过:“因你们向来混账风俗惯了”;后面也进一步说“江宁织造府行为不端”,所以雍正才下旨抄了曹家。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我们大概能够理解“封肃”这个谐音究竟是指什么了。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里,“封肃”这个“小人物”是不是真的有所影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