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与"宫室之制"

2020-11-19 16:54:57 作者: "礼"在我国

而"礼仪"则作为"礼物"之下的衍生物,两者相辅相成却又融洽无比。自从周朝开始,宫殿建筑就以"礼物"为基础,然后一直延续到我国最后一个王朝。

既然"宫室之制"是以"礼物"为基础,那么自然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其中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定义,而是存在着许多等级方面的差别。

正如"礼物"所代表的"名物、度数"一样,上层阶级会以身份的不同来确定房屋建制的不同。其中包括了形式、规模、色彩、用料、工艺、细节装饰上做出的严格区分。

(1)数理

"数"与"量"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大的分量,甚至上升到了宇宙观与神学思想和自然哲学之中!

斗拱

体现"礼制"的房屋建制之中,"数"与"量"也是"礼"完美表现符号。以"礼"的角度来解读我国古代的房屋建制,"数"、"量"都是有特定的伦理与礼制内涵的,也是判定房屋建筑等级的标准。

比如在我国古代的"数量"文化中,"九"为阳数之极,因此"九"之上便是"天道"。古代文化中"九"也与帝王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帝王是"人间之上,天道之下"的第一人,所以才有我们所熟知的"九五至尊"之说。

依据"自上而下,降杀以两,礼也"的标准。古人依靠"九、七、五、三、一"的顺序来制定标准。

在古代建筑中"数、量"标准随处可见,比如以寝室来说。天子除正寝之外,最多可以拥有五寝。而天子之下的诸侯只能有三寝,在之后的大夫只能有一寝,平民则无额外寝室。这便是古代建筑之中"数"与"量"的最基本体现。

在宗庙之上,也有"数"和"量"的划分。

祭祀先祖是我国一直有的传统,所以供奉祖先牌位的宗庙极为重要。在宗庙之上,天子无疑继续拥有最高权限。

《礼记·工制》中记载道:"天子七庙,乃三昭三穆太祖一庙而立七"。到了诸侯就以二递减成了"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太祖一庙而立五",到了大夫在以二递减成为"一昭一穆太祖一庙而立三",到了士则在递减为只有一庙。

至于平头百姓是没有资格立宗祠祖庙的,只能在坟前进行祭祀,先祖牌位只能供奉于家中。

诸如此类的"数"、"量"之分,在我国建筑中还有很多,这里不在一一列举。总之这里只想简单的说明我国古代建筑之中以"数"、"量"做出的"礼制"变化。

(2)规模

除了以"数"和"量"来体现建筑之中的"礼",古代建筑之中"礼"的体现还在"规模"之中。

现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故宫"紫禁城"

建筑之中以"规模"来体现"礼制"的方向在于"多"与"大"。

"大"在于阶级之间使用的物品,和居住的住所的规模和规格不同。《礼记·礼器》之中有云:"不管是宫殿规模,器皿用具的尺寸,死后棺椁的薄厚,坟墓封土的大小,都能够区分尊贵之别"。

比如死后的棺椁,天子乃七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复两层,庶人有棺无椁。在这之中不仅有"数"和"量"的变化,还有"大"的变化在其中。身份越尊贵的人,他的棺椁也必然越大!

再看"多"。

"多"一般体现在建筑规模之上,以明太庙来举例。明太庙建于永乐十八年,其占地有两百多亩,建筑以三重结构分为前殿、正殿、和寝殿三部分。三重结构中又分"九"间屋室以为"极数"。

外又有墙两重,在深度和宽度上又以9:5的比例做"九五之尊"之意。整个建筑群严格的按照了"礼制"规格建造,还是"礼制"之中的最高规格,无处不体现着"礼制"建筑中"数"、"量"、"多"、"大"的形制和规模,也无处不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我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大"只是"礼制"体现的基础,这种"礼"的表现是含蓄的,也很难被普通人所知晓的。它虽然彰显了皇家权威,但想要体现"礼制",用建筑来划分人的三六九等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古代建筑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