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漫话】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先秦思想家的“陶朱理念”

2020-11-19 20:06:20 作者: 【陶朱漫话】

敬业与诚信

其实,商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是“良心活”,来不得虚伪与欺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说的同样是诚信与敬业的信条。而在先秦乃至更早,这种“陶朱理念”就已经根深蒂固。

《周礼·地官·司市》:“贾民禁伪而除诈。”禁绝虚伪而根除欺诈,无论何时何地因何故都该是经商的圭臬。《礼记·大学》:“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财富,也将被人以不合理的方式攫取而去。该理论到了管仲手里,则成为至理名言:“非诚贾不得食于贾”——商人如果不能够心存诚信,自然也就不能够成其为商人。荀子则曰:“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各行各业都能够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则国泰民安。商人诚信而不欺诈,市场就会平稳,财货流通就不会滞后,国家的用度也就充裕了。重要的是,对于诚信为基础的“得失观”,荀子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阐释:“易者,以一易一,人曰无得亦无丧也。以一易两,人曰无丧而有得也。以两易一,人曰无得而有丧也。计者取所多,谋者从所可。以两易一,人莫之为,明其数也。从道而出,犹以一易两也,奚丧!离道而内自择,是犹以两易一也,奚得!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意思是:交易,拿一件换一件,人们就说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拿一件换两件,人们就说没有损失而有收获;拿两件换一件,人们就说没有收获而有损失。善于计算的人希望以少换多,善于谋划的人遵从自己所认可的办法。拿两件换一件,没有一个人肯干这种事,因为大家都明白它们的数目。依从道义去行动,就好比拿一件去换两件,这样会有什么损失呢?离开了道义而仅靠主观选择,就好比拿两件去换一件,这样又会有什么收获呢?积累了长时间的欲望,只为换取暂时的满足,还是要去一意孤行,实在是不明了交易的大小轻重了——所以,在荀子那里,“喻于义”与“喻于利”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基本的是非曲直与做生意的道理都是简洁明了的。这就把“敬业”即做生意的态度与做人的道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我们还在强调的“诚信为本”“童叟无欺”“和气生财”⋯⋯其实并没有逾出荀子的理论框架。

行商与智慧

市场体系的形成与长途贩运息息相关,这是如今的共识。殊不知明清时期的“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徽宦商,衡游蓟北”的繁荣与先秦的行商理念息息相关。

《管子》:“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货物的价格,在其出产地不如在其集散的贸易市场价格高。如今反观,这理论自然是常识,但是在上古,却是多次实践的结晶。《韩非子·说林上》:“以予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说的是商人经营,如果把自己的商品贩运到并不使用这种商品的地方,想要做成买卖而获取利润,怎么可能呢?所以经商要懂得天时地利,因时观变,因地制宜。我们有理由认为,后来硕果累累的徽商与晋商,是先秦“陶朱理念”最为成功的践行者。

同时,古人认为“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商业经营的方法,在于运用计谋与智慧,不仅在于辛劳苦行。先秦诸子百家到普通百姓,均已通此理。《诗经·大雅·瞻卬》:“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如果市场上物价涨了三倍,君子要懂得趁机交易,谋取利润。《孟子·公孙丑下》:“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说商人需要登高望远,左右观察,才能够把商业利润收入囊中。孟子的比喻是:“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大小鞋子一个价,谁会做这样的傻事呢?而《管子》讲得更明白:“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卖完了才明白存货不足,是不懂行情。生意结束了才知道存货有余,属于不明白行事有度。《战国策·赵策》:“时贱而买,虽贵已贱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两句话,可谓将“做空”与“做多”的道理讲得一语中的、明白透彻。

传说是鬼谷子传给范蠡等人的《计然篇》曰:“然者,自然,天然,必然,物之道也。物道乃物之情与势,不依人意所动。凡偶然者,皆有必然之数。”此处的“然”就是把握规律,就是商道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