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骑射得天下,入关后又经过很长时间的征战,才统一了全国。到了康熙中期,国家开始趋于平稳,呈现出一派盛世气象。但随着盛世的到来,昔日的八旗子弟也正在丧失曾经引以为豪的弓箭射杀本领,虽然那时还说不上腐败堕落,但至少和清初时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八旗子弟也就缺少锻炼。为此,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承德开辟出了一个狩猎场,这就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木兰围场”。并于每年率王公大臣、八旗子弟前往木兰围场行猎。
古代有个现象比较有意思,一般皇帝出巡地方都叫“巡狩”,字面意思上理解好像是打猎,可实际上都不是。而皇帝真正要去打猎的时候,偏偏又不让叫打猎,却要称“春蒐、夏苗、秋狝”,并美其名曰为“于农隙以讲事也”。清代皇帝同样如此,到木兰围场也不能叫打猎。
木兰围场地处内蒙古草原,其范围“周千三百余里”,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从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时间里,皇帝每年都要到木兰围场行猎。而且清代皇帝行猎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其仪式十分隆重。出猎前皇帝需派人到宗庙祭告、请行。每当出猎有获,还要派遣官员或者亲自到宗庙等处以所获之兽为牺牲行祭,官方称谓为“献获”。
木兰围场行秋狝活动,以康熙最多,总数达48次,乾隆次之为40次,再次有嘉庆15次。雍正皇帝秉承其父之意志,将木兰行围定为大清家法,并诏令:“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
根据祖制,清代皇帝在离开京华前往木兰围场行猎的前一天,要“遣官以秋狝告奉先殿”,参加木兰秋狝的人员,除随行的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外,还有八旗劲旅、蒙古骑兵既参加围班的蒙古王公贵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统治者统治者。甚至连驻防全国各地的八旗士兵也要排班到热河“学习随园”,每次木兰围场规模宏大,人数一般都在一万多人以上。
原本木兰行猎就是为了锻炼八旗,弘扬满洲的骑射传统。因此,皇帝自热河行宫到围场这段路,都得骑马行进,用以激励将士。在围场的住所,包括皇帝在内也一律都是帐幕,皇帝的黄幔城居中,周围以网连帐175座为内城,外城有连帐254座,再外有警跸帐,尔后围以蒙古等族诸王公、台吉营帐。整个行营卡座,按次序排列,布局内圆外方。
行猎活动在黎明进行,先期,官兵们已经以各旗为队出发,其进退分合规则极为严格。所到之处,无论高涯深堑,均不许退缩,若违背规则,皆严惩不贷。各队以蓝旗为先导,由远及近,搜索合围,把猎物围赶到中间。一直要等皇帝亲临并射出第一箭后,诸王公、皇子及侍卫大臣才能开始射猎,有猎获者一一登记在册,论功行赏。
至此,皇帝本人便登城台观围,其余的人在围场内控弦提马、奔走追猎,马嘶人呼、声入云霄,其盛况不亚于疆场之上两军拼杀。至日暮时分,始告结束,并逐一登记大家所获猎物,以数量多少作为奖赏的标准。
哨鹿是行猎的重要环节,满语称为“木兰”,这也是木兰围场得名的原因。哨鹿活动始于五更,皇帝亲率队伍出营设伏,用木哨作鲁鹿声引诱鹿群前来,皇帝先发枪射击,然后皇子、王公也开枪射猎,礼同行围。不管是行围还是哨鹿,开第一枪、放第一箭的特权都是皇帝的。
清代的木兰行围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八旗将士,但还有一层政治意义也不可忽视。康熙建立木兰围场时,也有炫耀八旗战力控制蒙古等少数民族以及威慑沙俄的含义。到了乾隆时代,木兰围场已经是清代主要的政治、军事活动,也是显示大清国力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