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南端,有一条名为“仰忠街”的内巷,它大隐于市,在闹市的喧哗中显得分外安静。仰忠街原名“高第里”,之所以改名,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曾诞生在这里的一名刚正不阿、智谋双全、勤政廉洁的断案高手——周新。
仰忠街今貌。黄楚旋 摄
周新(?—1417),明代广州府南海县人,原名周志新,因明成祖朱棣常直呼其为“新”,因此他便以“新”为名,改“志新”为字。周新历任福建巡按御史、北京巡按御史、浙江按察使等职,从事刑事、监察、治安等工作。他善于断狱,因其铁面无私、耿直敢言、揭露时弊而被人称为“冷面寒铁”。后来,周新遭权贵陷害饱受折磨,却依旧坚持擒治奸恶的为官准则,最终因触怒明成祖被枉杀身亡。他临死前仍高呼:“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周新去世后,其事迹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他曾任按察使的浙江,百姓更是将他拥立为城隍神,世代供奉祭奠。
周新像。简仁山作
正直敢言 尽心辅佐
浙江杭州,吴山风景区里草木葱茏,一座古朴威严的城隍庙默然屹立,香客络绎不绝。庙中的周新塑像,面目威严,器宇轩昂。
城隍庙中的周新塑像。杨道来 摄
据明人黄佐所著《广州人物传》记载,周新年少时,已好学能文、气度非凡,遇事不平则鸣,凌厉如老成之辈。亲友偶有过失,周新都毫不客气地严肃指出。在他看来,真正的良师益友,是能指出他人过失的人,而非只懂得阿谀胡诌之辈。
明洪武年间,周新以乡贡进士被授为大理寺评事,由此踏上仕途。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周新改任监察御史,上可弹劾官员,下可为民伸冤。在考察吏治、侦办案件过程中,周新精明能干,刚直敢言,弹劾官吏不避其身份背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此,朝中权贵重臣对周新都十分忌惮,“冷面寒铁”的绰号就这样流传开来(参见明·彭森《冷面寒铁公传》)。
周新还多次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政策上的疏漏,尽心辅佐治理。在明洪武、永乐两朝,由于天下初定,武官时常居功自傲,凌驾于地方文官之上,对其恣意欺凌,羞辱谩骂。永乐元年(1403),时任福建巡按御史的周新上疏指出,长此以往不利国家稳定,都、司、卫、所各级武官不能欺辱府、州、县各级文官,同等官阶的各级文武官员相见时须用平等礼节。此外,周新还提出,原来在地方上宣读诏书的程序,可能造成敛收钱财、宴请扰民的后果,建议统一改为在官府内举行。
次年,周新转任北京巡按御史。当时朝廷规定,凡是在北京犯下罪行理应流放者,可蒙皇恩免罪,发配至城外耕种闲田。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相关文书必须先送到国都南京审批,文件两地往来需等候数月之久,涉事罪犯大多已因为饥馑、困病等原因死在狱中。周新再次上疏,主张今后北京流徙的罪犯,直接由本地官员处理,无须进行繁琐的异地审批流程,消除长期关押囚犯导致的潜在隐患,体现朝廷对罪犯的宽恤之恩,此举使许多囚犯得以存活。
久而久之,周新凭借其忠耿、“恳切”的态度受到皇帝的欣赏,凡是周新的奏议,朱棣“无不允”(《明史·周新传》)。
浙江杭州的城隍庙,即周新祠。杨道来 摄
平冤昭雪 爱民为本
周新以“善于断狱”著称,他经手查办的案件,无不“谳狱平允,莫有称屈”(《冷面寒铁公传》)。而在民间,周新更是以见微知著、善断疑案的判官形象,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对此,冯梦龙《智囊全集》、黄瑜《双槐岁钞》、张岱《西湖梦寻》等文学作品记录颇多,这些故事无不寄托着古代民众对周新的赞誉,和对“青天不灭”的渴望。
民间流传的关于周新断案的传说,大都发生在浙江。永乐三年(1405),周新被提拔为浙江按察使,主管全省刑狱和监察。当时,浙江的冤案堆积如山,许多被拘禁已久的受冤百姓听说周新即将到任,纷纷喜不自胜,欢呼道:“我得生矣!”随着周新的上台,许多悬案得以水落石出,无辜者也平冤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