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探秘:深宫内的“天厨”,皇帝、太后、皇后每天都吃啥喝啥?

2020-11-24 08:52:44 作者: 清宫探秘:深

清宫里的人常把光禄寺叫作“天厨”,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早在明宣宗时,光禄寺就有“享祀宾燕,咸其所职”的记载。但光禄寺的厨房,仅不过是供外廷的筵宴而设立的。如每年赏赐年班来京蒙古王公的宴席,以及未废科举时,承担殿试放榜后的琼林宴。此外司酒政也是光禄寺的一项重要职能。各坛庙祭祀所用的酒,宫廷日用以及各项的酒,均取自光禄寺。

至于宫内皇帝、太后、皇后的用膳饮茶之事,则专由御膳房、御茶房来承担。它们部隶属于内务府。其余各宫的用膳事宜,则各宫按月按定数向内务府领取钱粮,由各宫的太监釆管理。宫内也曾有内务府吏役,会同有钱的太监开设的小市场,市上卖些菜蔬、鱼肉、酒果及日用品之类;午夜则准备点心熟食,以备早朝各官员之用。当时深受上朝官员的欢迎。

说起御膳房,其实它才真称得上是天厨。在光绪年间,宫中就有三个御膳房。皇帝、太后、皇后每人各占一个。皇帝的正餐每天耗银二百两,这还不算早午点心所需的二十两银子。慈禧太后用膳的开销大致与光绪皇帝差不多。皇后每日用膳的费用大致是皇帝开销的一半。这样三处御膳房加起来的膳费开销就达六百两了,同时按日零点的菜还不算在其中。

皇帝每膳备水陆珍羞八十一样之多,同时要设三席,这即所谓“吃一看二眼观三”。虽然没有三席,然而皇上每每不动一箸,而另点其他自己所喜欢吃的菜肴。如光绪帝喜欢吃清蒸栗子鸭;每顿饭都必须给他准备。其实每顿饭所设的三席合起来用银也不过五六十两而已。虚报的钱自然入了御膳房里太监的腰包。御膳房明知皇上不吃这三桌席,因此所做的菜肴多半是又生又硬。这些菜不过供摆摆桌而已。撤馔之后,多为贫苦的旗人所讨去。在这些穷旗人当中,有包衣户也有被称之为“堆子”的。所谓“堆子”乃清代设于街巷口上的潦倒旗兵。他们常以这宫中的“折罗”度日。

至于当时皇上、太后和皇后饮用的水,是专门由御茶房烧开的。每月所用的茶叶费竟达九百两银子。他们以盖碗泡茶放鲜茉莉花数朵,一碗茶饮后决不再续白水,而是另泡新茶。其饮水的来源却远在京西的玉泉山。每天当东方呈现鱼肚白的时刻,一辆插有小黄旗的马拉水车,便驶出了神武门。待下午酉时这辆水车便缓缓地驶进神武门。

光绪乙未这年的夏天,天气分外地炎热。已经过了农历五月十三,天还没下过一滴雨,六月初的一天,送水的太监好不容易才把水车赶进西直门。忽然狂风大作,暴雨骤降,街上行人乱作一团,就在这时,一块被风刮起的红布正好落在了拉水车的马头上,顿时马惊了起来,后经赶车太监奋力控制,横冲直撞的惊马才好不容易停住了蹄。这寸再看那水车,早已是百孔千疮了。车里的玉泉水,早已漏的一滴皆无了。回到宫里,赶车的太监由于没运来饮水还弄坏了水车,因此遭到了一顿毒打。不久这位太监就因雨淋、惊吓和毒打而死去了。

那日由于没能取来玉泉水,光绪和皇后知道原由后倒没说什么,唯独慈禧知道后,便传谕让太监“择内城甜水井取用”。于是杂役太监便纷纷走出东华门,占据了皇城东面的一口甜水井,连续取用二日。待运水车恢复了运水,附近的百姓才重新喝到了甜水。这口井今天虽然已不复存在了,但大甜水井的名字却留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