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黄花瘦 泉城奇女子:光华四射李清照

2020-11-24 12:57:10 作者: 人比黄花瘦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又比如《武陵春》:

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船,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一生写过的东西挺多,诗文方面,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李易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词作方面,《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漱玉词》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词》六卷。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现存《漱玉集》《漱玉词》《李清照集》,皆为近人辑本。易安词也大致归拢了六七十首,但见于宋本较可靠者,不及三十首,后世各版本所辑,有很多不很可靠,尚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辨析。

明代文学家杨慎评价李清照说: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当与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清初诗人、评论家王士禛因是济南人,对李清照更是推崇有加:“张南湖论词源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皆吾济南人也,难乎为继矣。

二安之说,由此成为定例。

但是明清以来,社会特别重视理学,虽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宋儒之言,但是宋代离婚之事并不少见,也还保护妇女的嫁妆这类私人财产权。反倒是元朝建立后,律法沿袭了游牧民族的习惯,寡嫂则由弟弟续娶,寡母(非生母)子继,这种违背汉人传统人伦观念的法律,在民间遭到抵制,但也催产了寡妇守节的习俗。谁能料到,道学家的倡言却在元朝“蛮夷”统治者手中实现,实为历史之吊诡之处。到明清两代,对离婚妇女的守节问题就成了官方提倡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我们现在出去旅游,在很多古城和古村落都能看到贞节牌坊的遗存,成为今天人们瞻仰的古迹,基本都来自于明清。在当时这个背景下,文人推崇李清照的词作,于是开始找各种理由,为李清照“洗地”,认定宋代有关李清照再婚、离婚的史料皆因妒忌易安诗才而出自伪造,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合乎当日价值规范的贞女形象。乃至直到新文学运动以后,文学史家也大多回避李清照曾经改嫁之事。直到近些年来学界才普遍接受了李清照曾经再嫁的事实。这场李清照生平的改造史绵延数个朝代,直到当代,人们才得以破除旧的价值观,直面此问题,而有关的争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曾经绵延数十年,争论文字比李清照本人的作品还要多出千倍不止,这个过程倒是正可反映历代以来社会观念的变迁。大约也只有李清照有如此的魅力,在她身后千年,依然夺目,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关注。

李清照在特殊情势之下,识人不明,遇人不淑,再婚带来的是一场悲剧,这都无可否认,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人格的力量,也不能掩映她在文学史上的光辉,她在一个绝对男权的时代所做出的追求和抗争,极具个性的光芒,难为时光所磨灭。一心想“避圣人讳”的做法,事实上是对李清照的不恭。

在时光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极其有限,今天的人们深知此点,既然生命的长度有限,所以很多人都希望通过旅游、变换职业、广泛阅读、从事冒险、增加阅历等等方法,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无疑也都是有效的方式,但是我们从李清照就可以看到,有些人死了,但是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通过口述、文字,代代相传,并且引发无数人的心灵感应和情感认同,应该说,只要他们的作品还在打动人心,他们的灵魂就依然不死,一直在陪伴着我们,并成为我们今天的一部分。而李清照无疑就是其中之一。(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