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相家巷铸钱遗址
位于汉长安城内西北部,属西安市未央区,所处位置即西汉手工业区。在此发现众多与制陶、铸铁及铸钱有关的窑址及铸范。铸钱遗址分布范围包括相家巷、相小堡、曹家堡和袁家堡等,面积约3平方公里。
1955年,俞伟超在该遗址调查时,发现1件石质五铢钱范,钱模阴文,穿上一横,型腔中央有一凹下的小圆点,是一件母范,据字形判断似武帝时遗物。
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相家巷村南发掘3座烘范窑、1座炼炉和5个废料坑,发现大量铸造车马器的叠铸范及坩埚碎片、炼渣、红烧土等。在相家巷村东发现数以千计的陶范模。有的陶范模的范首部位带铭文,内容包括纪年、编号、工匠名等。纪年有昭帝 “ 元凤 ”、宣 帝“本始”和“甘露”等年号。
20世纪90年代末,该遗址又发现一批钱范,有一块“□二”石范,“二”为阴文,其他为陶背范及陶范模。有的范模上带“工□”、“工可”、“工野”、“大”、“一”、“本始二年十月丁未造”等铭文。
2003年,相家巷村东修路时,挖出了大量的五铢钱范,有陶范模千余件,陶背范万余件,还有大量坩埚、铸钱炼炉炉底残渣等。报道把发现的范模分三类,一是范首无纪年铭文及其他标识的,二是范首铭文有职官及工匠名称标识的,三是范首有纪年、月、日铭文的。调查者认为,该遗址是西汉上林三官国家造币厂之一。五铢钱模的穿上多带一横,不见其他记号。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此发现了带“巧”字的钱范。以前藏家著录中有“巧一”铭文钱范出土于此,但为收藏品,可信度较低(图二,2),这次是党顺民、赵晓明亲自调查所得,应该是可信的(图二,1)。
根据历年来征集、调查及发掘资料,该遗址发现的五铢范模,铭文可分七类。
1.官署及其编号如“巧一”等。“官一”钱范是否发现于此,尚存疑问。
2.作坊编号工、工一、工二、工三、工四。
3.作坊内部分区第一可、第二工、第 二 ( 遂 ) 、 第 三 ( 遂 ) 、 第 四 遂 、(第?)四。
4.工匠名如工可、工野、工申、工长寿、申工长寿、工乘山、可、甲、大等。
5.工种名申工、由工、田工。
6.带“◎”和“⊕”符号的。
7.纪年如昭帝元凤,宣帝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元帝永光、建昭,成帝永始等年号,以及三月、五月、“正月甲子造六月戊申就”等。
据相家巷所出钱范及铭文看,其铸钱时间在西汉中期至晚期,尤以昭、宣时期为盛。根据收藏者的藏品,有晚至元帝及成帝的钱范铭文,年号有元帝永光、建昭和成帝永始。陈直根据钱范铭文,认为相家巷钱范,未发现武帝时年号,最早的年号是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最晚的是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
(三) 高低堡铸钱遗址
高低堡现属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发现铸钱遗存的村庄有焦家村、孟家村、东柏梁、高堡子、低堡子、北沙口等,分布范围约7平方公里。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此建筑建章宫。据记载,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范围广大,上述遗址均在建章宫内。建章宫竣工以后,作为新的政治中心使用,直到昭帝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才搬回未央宫,至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被拆毁。
建筑建章宫之前,这里曾是汉武帝铸钱的场所。1956年,在距汉长安城西南角300米的皂河明渠岸边,曾出土过10块铜锭,上面刻有重量及“汝南富坡宛里田戎卖”等题记,推测可能是当时铸钱的铜料。
1987年5月,徐平在汉长安城西“建高遗址”收集26件陶范模,范模上有“巧一”、“巧二”、“可”、“工”等铭文。他未说明钱范的具体出土地点,从名称推测,可能在建章宫高低堡附近。
20世纪80年代,党顺民在建章宫前殿基址东南角的一个防空洞内,发现80枚铜钱及陶钱范、流铜、铜渣、木炭等遗物,铜钱除1枚四铢半两外,其他均为五铢。其中,7枚五铢钱平背无内外郭,1枚穿上无横,其他均穿上有一横。陶范模上有“工”和“巧”字铭文。一块“巧二”范模上有4列五铢钱模,钱径2.45厘米,穿上有一横。另一块“巧二”范模上有6列五铢钱模,钱径2.55厘米,穿上有一横。显然,铸钱遗址压在建章宫前殿基址之下,年代早于建章宫的修建。党顺民认为,建章宫是在上林三官统一铸钱之后9年起建的,这里发现的五铢钱及钱范,应包括西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及上林三官五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