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谔反对被一脚踢开,高永亨反对险些人头不保,名义上的主帅沈括一直默不作声,其他人还有谁给自己找不痛快?
很快,徐禧带着援兵到了永乐城,兵力多少?3万多,而对面西夏人是30万,几乎是1:10的比例。
但徐神将无所畏惧,他来永乐城就是捞人头,取富贵。
当时驻守永乐城的大将曲珍劝他别进城,你老人家就去后面指挥得了。
曲珍估计更想说,您就别来添乱了。
徐禧笑了——“曲侯老将,何其胆小也。”
曲珍就是个胆小鬼,神死在生命领军,怎么能呆在后面呢?
徐禧毅然决然的进城,进城之后他马上秀了把操作。
儿郎们,以前的奖赏方法不对,以各人砍的敌军首级论功,这样很不好,很影响团结,大家往往为了抢死人脑袋,而不能专心杀敌,现在我宣布,军功平等,砍多砍少都一样。
命令一出,全军晕倒,大锅饭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扯淡的政策,尤其是在军中。徐神将这会还玩这个,脑子真是秀逗了。
最终,托张大帅的福,宋军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输得干干净净。五、结语。
很多时候,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尤其这猪队友还是大领导。
宋军就是这些猪队友太多了,本事没见得多厉害,偏偏爱讲武德,爱秀操作,最头疼的是,这些人往往掌握军中大权,因为夏竦、徐禧、李擢、张浚四人有个共同的身份,他们是文官。
有这些人指挥军队作战,宋军想要赢,真是千难万难。
现在问题来了,是谁让这些沙场菜鸟掌握军中大权的呢?
答案是宋朝的皇帝。
最后说一句,永乐城之战,老将高永能本可逃生,他的孙子高昌裔在危急关头牵马过来,告诉他有条小路能逃出生天。但高永能悲叹道:“吾结发从事西羌,战未尝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也!”
不败名将高永能决心就和这些好儿郎们埋骨此地,说完,他壮烈殉国。
高永能七十岁了,和西夏打了五十多年,未尝一败,不知道立下了多少功劳,却始终没有独当一面,独领一军的机会。
反观徐禧,从来没有领兵经验,只因为他是文官,初上沙场,却掌握军中大权,可以像捏死蚂蚁一样捏死这些功勋卓著的武将。
这是怎样的荒唐?这是怎样的无奈?
高永能这样的武将无负于大宋,大宋又是否有愧于高永能?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个徐禧害死了多少百战精锐?
受国大恩,恨无以报!
宋朝的皇帝们,宋朝的文官们,你们可曾看到武将的热忱,可曾听到他们的呐喊?
不过这会没人敢多少什么,因为西夏人来了。
不久,西夏人放弃了试探,率军进攻永乐城。
高永能很快就发现一个战机,西夏人还没有列阵。
高永能马上请求趁西夏人立足未稳,没有布阵,赶紧出击。
这个时候徐神将秀了他整个军事生涯中最秀的一次操作。
徐禧痛喝道:“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
这话的意思是,我大宋是王师,两军交战,要讲武德,敌人没列阵不能进攻。
嗯嗯,上一个说“不鼓不成列”的是1700年前的宋襄公,当年泓水之战,宋襄公也是这么头铁,然后被楚军揍了满头包(详情请看食堂拙作《当仁义霸主遇上不修武德,于是耗子尾汁》)。
这次呢?这次也没有奇迹了。
之后徐大神再秀了几次操作,比如步兵必须得等骑兵冲锋三次才能上阵(徐禧必须的意思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必须这么做);比如拒绝曲珍建议绕到无定河边,攻敌必救;比如最后时刻拒绝突围,保留鄜延军精锐。
不过这些操作与“王师不鼓不成列”相比没那么秀,食堂就不多说了。
最后,永乐城失陷,宋军全军覆没,3万多百战精锐的鄜延军将士,十多万无辜的宋朝民夫,全都死在了永乐城里,杀死他们的是西夏人,更是徐禧徐大神。三、面如平湖李大将。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国大军南下攻宋,不久兵临城下,围住了大宋首都开封城。第一次,宋军打退了金兵进攻。
这年秋天,金兵再次南下,又把开封城围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