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唐朝之前,青藏高原上各部落闲散为局,各自为政,这些游牧民族依靠着草原的滋养而生存,但强大而兴盛的部落只是零星几个;对遥远的中原王朝而言,连小国都算不上,但这些稀少的强大部落因为族人的众多,所需要的生存资源也就更多。
而肥沃的土壤只出现在季节更替的春秋季节,一旦过了长满青草的春日,生存便成为了一个难题,这些骁勇善战的部落只能将目光放到繁荣的中原。
但数百年的入侵也并没有让这些部落获得太多生存空间,农耕和书本知识的匮乏将他们局限在了部族的混战和对中原沃土的入侵,如此循环往复,草原上的三十二任赞普也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笔墨。
一直到唐代盛世,松赞干布的出现让草原山的大部分部落臣服于他,而青藏高原也终于迎来了真正原因上的吐蕃王朝,那么松赞干布为什么能解决这个困扰各部族数百年的统一难题,而面对各部族不同的习惯与信仰,草原物资和生存条件的局限,松赞干布是如何解决了这些难题,使吐蕃王朝走上了兴盛之路呢?一、压住雄鹰翅膀的宗教权力
1、苯教的渊源
从石器时代起,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便是伴随出现的情绪,而这些矛盾的情感逐渐让他们摸索到了自然生活的规律。
在这些“规律”的束缚下,人类慢慢对强大的自然之力产生了屈服的理念,在这层理念的驱使下,祭祀与信仰这些宗教宗教行为开始出现,一直到产生文字,这些对自然力量的推崇行为才有了准确的定义--“信仰崇拜”。
而在遥远的青藏高原里,宽广的草原和横跨万里的江河让那里的人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自然的力量带来了季节的变迁和生物的迁移,万物在绵延万里的草原上生存和繁衍。
在生存环境的影响下,对自然的崇拜变成了牧民心中所必须的信仰,而“自然宗教”也就因此而诞生,“万物有灵”这一概念成为了原始苯教的信仰核心。
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宗教,在蔓延万里的草原上逐渐发展为了大部分部族的信仰教义。当辛饶弥沃佛从遥远的象雄来到吐蕃时,原始的苯教还沿袭着一些血腥和愚昧的献祭习俗,在象雄文化的传播下,雍仲苯教就此建立,而“恰笨”也慢慢发展成了草原上最不可撼动的信仰权力。
2.本土苯教与外来佛教的制衡
对统治者而言,过于强势的宗教权力无异于头顶高悬的利剑,让人难以安寝。在第一任赞普 出现之后,苯教便一直像藤曼一样紧紧缠绕着统治者的权杖,在当时,生存和信仰一直是各部族冲突的关键原因。
而在着背后笼罩着的便是强大而的隐秘的“苯教”势力,对于各部落的赞普来说,苯教就像是掌控不住的隐秘阻力,一旦失去警惕便会被轻易吞噬,王权旁落。一直到公元633年尺尊公主嫁入吐蕃,能够制衡苯教的教派才终于出现。
作为草原的第三十三任赞普,松赞干布在坐上首领的宝座之后第一个准备解决的威胁便是威胁王权许久的苯教;为此,他远赴作为佛教起源的古印度,也就是如今的尼泊尔;在那里,松赞干布向尼泊尔国王许下盟国的承诺,只为求娶国王宝贵的女儿——尺尊公主,而于尺尊公主一同到达吐蕃的,还有原始佛教的一支。
在松赞干布远赴尼泊尔之际,尼泊尔境内有也经历着原始佛教的分裂,在“佛陀入灭”之后,许许多多对教义有着不同理解的教徒们分裂成不同的佛教支部,而松赞干布也就此为吐蕃引入了“宁玛派”这一原始佛教的分支之一。
而光靠原始佛教所带来的全新影响还远远不够抵抗苯教在吐蕃深远的传播势力,松赞干布便将目光放到了当时的中原,也就是当时唐朝,公元641年,文臣公主入藏,随之一同前往吐蕃的除去流传后世的耕种生存之道,还有汉传佛教的经书与佛像。
在两派佛教的融合助力下,原始苯教开始由盛转衰,在第三十三任赞普的统领的土地上被拔去了利爪。而苯教的退却,草原王的头上悬挂的利剑被粉碎,但他征服草原的梦想还远远没有结束,二.松赞干布与两位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