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的语言风格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2020-11-30 20:51:52 作者: 春秋和战国的

ttll: 在外交辞令上,春秋时代都是文邹邹的念诗经。到了战国时代一开口就是“带甲十万,粟支十年。”

这种风格的改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时代变化让人变得现实,觉得那堆文邹邹的屁话一点用处也没有?

沈墨:战争改变人类。

faerieisland:“礼崩乐坏” ,之前还是一堆大小贵族,大家顶着周天子,做事还讲点逼格。

轻舟:文邹邹的已经凉凉了。

小胡:浪漫主义者的人头都已经被实用主义者带回祖庙祭祀用了。

大意觉迷:一方面是人群不同。春秋时代是贵族兼任外交官,这期间产生了一些有职业倾向的外交人员,给贵族当顾问。战国时代是外交官职业化开始强化。

二是文献不同。《左传》是历史文献,所附大多是正式外交辞令。《战国策》是游说之词课本,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史料。实际上兵力讨论、典籍引述春秋战国都有讲。

monitor: 左传里面各国贵族开会时候还要用诗经唱和,贵族氛围很浓。 另外战国策原本是战国纵横家书,这东西来源就不可靠。吹逼的成分很高。

w378910564: 战争底线被突破,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欧洲贵族还会文质彬彬的穿上花花绿绿,排队枪毙模式。

soongone: 春秋的时候上面有个周天子,不管怎么样面子大家都要有,干啥事要讲究一下,起码师出有名吧。所以春秋的时候一堆小国还有活着的余地,到了战国已经明火执仗了,小国还活什么劲。想做附庸都不可得了。

战国的时候已经摆明车马要互相灭国了,到这份上说什么都没用了,讲究也没必要了。

一定要类比那就是黑帮老大还活着的时候,大家给老大一个面子,哪怕老大已经不过问下面了,下面人干什么总还要收敛一点。老大一死,立马就拔刀子争地盘了……

vxcssntnt: 应该是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吧。

春秋的时候,大家都没多少物资,高烈度战争很可能连军费都捞不回来,灭国统治也会因为距离太远,派出的官员很快就会在当地再次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所以大家打起仗来温文尔雅,颇有君子之风。到了战国,生产力和交通大大提高了,无论是捞一票还是并地统治,都有大把油水可捞,于是一班土匪出门。

rottenweed:《韩非子》:“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人口增多,隙地消失,恐怕是大大激化了矛盾。

解放军-ZSC:艺术家和实干家的区别。

大意觉迷:不能简单用艺术家和实干家来描述,这个涉及到权力分工的问题。

解放军-ZSC:那个就是一说。其实还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还有一层“亲族”,“贵族”的遮羞布被撕扯下来了而已。

大意觉迷:其实并没有,贵族外交在战国一直有,很多贵族都可以在别国拥有飞地领地。这也是当时外交的一部分。那些纵横家在外交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贵族的利益问题。

解放军-ZSC:相对春秋这种事已经少多了吧?

我们看到的战国外交中充斥了各种阴谋,威胁甚至刺杀,甚至劫持对方君主。这相比春秋肯定是彻底的礼崩乐坏了。

大意觉迷:战国时期是君权强化时期,比起春秋而言,君主地位是加强了。战国时期主要是弱化了众卿执政的政治模式。采用了客卿与本土卿族竞争的相邦执政模式。春秋时代贵族很难在别国拥有飞地领地,这应该算是战国时期大国政治下产生的新现象。

战国时期的相邦制度,相邦的去留受到外交影响很大。而春秋时期由于众卿垄断外交,所以可以保证在国内长期执政。由于众卿制度下,卿大夫争权会引发内乱,斗来斗去自损八百,不划算。所以战国时代,一部分卿大夫级别的贵族逐渐退居幕后,扶植代理人担任相邦并管理外交。于是新的政治游戏模式逐渐形成。

monitor:我看知乎上有人说战国后期山东六国的贵族基本处于里通外国的状态,面对秦国的攻击不怎么抵抗的。

大意觉迷:能策反的基本上都策反了。

monitor:这批贵族去哪里了?感觉完全消失了。张良号称韩国国相后裔,但其实查无此人,感觉是冒牌的。

大意觉迷:这个问题目前还不能完全搞清楚,只有个别线索。秦简中出现一种特殊身份群体的人,被统称为“君子”,其子为“君子子”。拥有“君子”、“君子子”身份的人,在政治上有一定的特权,但要受到当地官员的管理。可以猜测一下,秦国对六国贵族大概会采用类似的处理方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