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高估了的战役:谈谈宋蒙襄阳之战

2020-12-26 00:00:47 作者: 一场被高估了

襄阳易守难攻,但缺少战略纵深,这一缺点后来被蒙古军充分利用

自打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即位大汗后就百战百胜的蒙古大军,其实也深知襄阳的凶猛。所以他们一向小心谨慎的绕开襄阳,生怕掉进宋人给他们挖好的这个“巨坑”。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宋蒙联手灭金今后,宋理宗赵昀就胀大到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了,悍然命令发起“克复三京之役”、首先着手捅了蒙古人的屁股。

这下可把蒙古人气得大发雷霆——话说历来只需蒙古人欺压他人,什么时候挨过欺压?再者,此刻的蒙古即使有灭宋的主意,也没有短期内施行的方案,究竟蒙军的主力正在拔都的带领下刚开始“长子西征”。并且此前宋蒙仍是盟友联系,两边使节来往不断,联系一贯友善。

所以蒙古人的报复很快到来——分荆襄和川蜀两路大举攻宋。这场蒙古榜首次伐宋之役历时6年,因窝阔台病逝、蒙古人又跑回老家抢夺汗位而完毕。期间蒙军连陷南宋数十城,一度还攻陷了成都,襄阳也由于守将屈服而被蒙古人不战而得。不过由于缺少战役预备、阵线拉得太长(从江淮到甘肃全线开战)、没有清晰的进犯方针和道路等要素,再加上南宋有孟珙等名将守御有方,所以蒙古人终究没有占到什么大便宜。

作为南宋最著名的将领,孟珙关于打造襄阳防地居功至伟

从蒙古人陷城之后只管抢掠杀戮、从不留兵驻扎即可看出他们并不以攻城略地为方针,连襄阳这样的战略要地都拱手相让。不过孟珙在克复襄阳之后,却被这样的战略要地容易为蒙古所得而感到十分震动和焦虑,马上向朝廷上书要求加强对襄阳的防护,以为哪怕倾全国之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襄樊:

“取襄不难而守为难,非将士不勇也,非车马器械不精也,实在乎事力之不给尔。襄、樊为朝迁底子,今百战而得之,当加司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缺少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榜首百七十一》)

孟珙的建议得到了宋廷的支撑,答应孟珙以蔡、息两州的降兵组成忠卫军,以襄、郢两州的“归正人”组成前锋军,弥补襄阳军力。在孟珙的全力运营下,襄阳逐步康复了元气,并成为后来反抗蒙古侵犯最为巩固的堡垒之一。

也正由于如此,在蒙哥安排的二次攻宋之战中,宁可施行战略大迂回、绕道川蜀攻灭大理,也不愿意直面有如固若金汤的荆襄防地。这场战役从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一向打到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哥死于垂钓城下,蒙古人才撤兵跑回老家去抢汗位。而在这场历时7年的惨烈战役中,蒙古人只是在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由大将塔察儿率10万铁骑试探性的攻打了一次襄阳,成果被堵在樊城狂攻7日而毫无寸进,所以便悄咪咪的撤兵改道了。

宋蒙战役简直从始至终便是蒙攻宋守的局势——而光靠防卫是无法赢得一场战役的

所以哪怕宋蒙之间现已轰轰烈烈的开打30多年后,声称兵家必争之地的襄阳却一向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战事,安静得像个被人忘记的旮旯。

战起:作为一场宋人世的“内战”,襄阳之战的结局其实在战前就现已注定了。

蒙哥攻宋时,忽必烈便是主力干将。等他回到老家打败阿里不哥夺得汗位之后,便立行将再度攻宋提上日程,不过面临怎么攻宋和不至于重蹈前两次功败垂成的覆辙就成了个让忽必烈头疼的问题。

这时有一个南宋降将站出来给了他一个清楚而又有用的答案。

此人名叫刘整,原是南宋名将孟珙麾下的一员猛将,曾在宋蒙联合灭金的战役中,率12勇猛趁夜攫取信阳城并生擒守将,被孟珙惊为天人,以为堪比五代头号猛将李存孝18骑拔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