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书法导赏”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书长卷

2020-12-29 10:26:10 作者: 台北故宫“书

汹涌新闻得悉,台北故宫博物院每三个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设“翰墨见真章——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十二月26日替换展件。新一期展品展现东晋王羲之《奉橘帖》、苏轼《楚颂帖》(拓本)、赵孟頫《柔毛帖》、董其昌行书卷《答徐孝穆书》等二十余件古代书法珍品,提醒历代书法开展的前史头绪。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此次新展出的《奉橘帖》在唐代即闻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便是这件书迹的典故。《奉橘帖》行书为唐摹本,内容是王羲之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此迹。 《奉橘帖》字形巨细偃仰,饶富改变,“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顾,“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机,并显露贼毫,“未”字呈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改变纷歧。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奉橘帖》

魏晋南北朝今后,隋唐年代是我国书法的另一个关键时期,政治一致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笔法开展臻于齐备,从此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入宋今后,为保存前贤书法久远撒播,刻帖日渐盛行。可是宋人并不以承继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继起,转而发起复古,晋唐书法传统得以连续。但是,不受传统捆绑的意念也生动起来,至明代显现纵横跳脱的气味。明人书法相貌至为纷杂,行草书特别生动自在,适与其时依循传统法度者构成比照。其间突显特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也走出完成自己的途径,不为年代潮流所吞没。

清代以降,三代秦汉古文篆隶连续出土,堪称是得天独厚。在务实的学术习尚影响之下,清人摩挲碑版,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书法开展的视界得以串联古今,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立异,引领新方向。

此次展览对这些书法史改变都有呈现。

宋 苏轼 楚颂帖拓本部分

宋 苏轼 楚颂帖拓本部分

1084年,苏轼游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他在船上写下《楚颂帖》,阐明想在此地种橘、筑亭的心境。然原迹已佚,仅刻本传世。此帖由谭伯羽、谭季甫先生捐献。通篇行书,线条圆转处丰盛而内敛,方折处刚断而劲健。字体巨细参差,又逐步加大,再戛但是止。规矩一任天然,毫不做作,正是乘兴而书的佳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四大书家之一。

元 赵孟頫 柔毛帖

赵孟頫(1254-1322)是元代文人画书的领导人物,其艺术复古理论影响深远。

其《柔毛帖》原是一通随礼品附上的信札。“柔毛”指羊,“牟粉”泛指麦粉。通篇行书,掺杂章草。字体巨细、线条粗细有丰盛的改变,行气正经,规矩参差有致。书风源自王羲之(303-361),但常用决断重压、崭露头角的笔法,让线条中的锐角和圆转、轻捷的牵丝映带相互烘托,更增流利妩媚之感。

元 诸家题画诗

《诸家题画诗》有柯九思(1290-1343)、虞集(1272-1348)、李泂(1274-1332)、揭傒斯(1274-1344)四人书迹,他们都是元文宗(1304-1332)“奎章阁”的闻名文臣。柯氏奉勑判定唐人《胡虔汲水番部图》并题跋,其他三人题诗。诸家书法各有面貌,风格别离与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有关,反映他们经过唐代大师揣摩王羲之(303-361)神韵,表现“书宗晋、唐”的年代特征。

明 董其昌 答徐孝穆书 注:全卷附文末

董其昌(1555-1636),晚明官员、重要书画家、鉴藏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