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苏幕遮》,一开篇就是经典,因为词意优美而被传诵千年

2020-12-01 09:46:27 作者: 范仲淹的《苏

这里的芳草,同样有着乡思离情的寓意。范仲淹笔下的芳草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一江秋水,漫漫无边的萋萋芳草寄托了多少词人的离情别绪,所以词人又说芳草“无情”。

其实词作写到这里,在词意上也有了明显的延伸,词人种种思乡之情和离情别绪都是有萋萋芳草这一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引出来的。

整个上片所写的辽阔高远、色彩斑斓、毫无萧瑟衰飒情味的秋景,在传统文人笔下还是很少见到的,在以“秋士悲”为常调的词中,像范仲淹这样的词境更是少之又少。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词意图)

三,《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范仲淹为什么会在词中流露出思乡之情和离情别绪呢?只要联系范仲淹的仕途履历和宋朝的边患形式,就会对范仲淹在词中表达的种种情怀有所知晓。原来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

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王朝立即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是因为事起仓卒,又因为宋代军队“将不知兵,兵不知战”的现状,导致在和西夏的交锋中,屡战屡败。

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范仲淹临危授命,移知延州,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抗击西夏。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第二年(1041)四月,因为耀州(洽所在今陕西耀县)的战事吃紧,范仲淹又调任到耀州。《苏幕遮》《渔家傲》等反映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经历的词作就是范仲淹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范仲俺是江苏人,自从他到延州、耀州戍边开始,他就远离故乡、远离亲人朋友,边塞的生活有时很艰苦的,加上紧张的战事,所以范仲淹在长期的边塞生活中,悠悠的乡思离情和离别愁绪不免会在他的情感世界里流露出来。

四,《苏幕遮》表达的情感

同传统的文人一样,“芳草”在范仲淹的心中也成为乡思离情的寄托,这种情感也从词人对“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地流露出来。

词人的情感如涓涓细流一样绵延而来,自然而然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彰显词人创作手法的手法的巧妙。

过片两句“黯乡魂,追旅思”,词人紧承上片的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就是思乡的情思,故乡在词人的戍边生活中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旅思表达的其实是跟乡魂一样的情思。

这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思乡和羁旅的愁绪愈来愈强烈。乡魂和旅思在写作手法上属于互文,此处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

由此也能看出词人边塞生活的时间之久,字里行间是词人乡思心绪的真情流露。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两句是词人对戍边生活的描写,无尽的乡思与离愁牵绊着戍边的词人,也无时无刻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每到晚上,这种情感就变得更加强烈。

词人也将思乡的心绪带进梦中,他也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故乡。

可是这样的好梦做得很少,词人辗转反侧,长夜难眠。明月悬挂在夜空,月光洒在广阔的黄叶地上,词人思乡的感情无法消除,他在此刻正好可以借助这一轮明月倚楼凝想,但是这种愁怀反而因为明月更加强烈起来,词人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由得发出“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