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何以谓之“仁”?

2020-12-01 20:12:39 作者: 宋仁宗何以谓

并且,不仅是对知识分子,对于百姓也一视同仁。饥荒年间,总会发生一些盗米和伤主事件,仁宗道:“饥劫米可哀,盗伤主可疾。虽然,无知迫于食不足耳。”饥民的死罪统统免除。

对外关系上。宋仁宗不愿跟周边的国家发生冲突,极力避免冲突,这是为生灵百姓着想。当时,宋朝四邻最强大就是西夏和辽国了。

赵祯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西夏本是宋朝的臣子,李元昊称帝脱离宋朝统治,引发了宋夏战争。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宋方与夏方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并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

乘宋、夏战事紧张之际,契丹在后方乘火打劫。辽国以宋修边防与攻夏为借口,一面派重兵进驻南京(辽的南京,即现在的北京),作出攻宋的态势。一面于次年派使节赴宋廷,索取被后周世宗攻占的关南十县。赵祯派大臣富弼与辽国进行谈判,富弼言词强硬,博征旁引,打破辽国索要后周时夺取的三关之地的企图。但为了避免两国之间战争发生,赵祯最终决定以每年增加岁币(银、绢各十万匹、两)为代价,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

宋仁宗驾崩之时,远近哀思,就连敌国君主也痛哭流涕,一掬眼泪。宋朝“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后山谈丛》卷3记载了当时的情况:“仁宗崩,天下丧之如亲,余时为童,与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师小儿会阙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数百人,有司不能禁。将葬,无老幼男女,哭哀以过丧。”

而当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敌国君主辽道宗耶律洪基听到宋仁宗的死讯也非常感恸,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一个皇帝的死令天下臣民感动是正常的,而令敌国君主感恸就属于难能可贵了。宋仁宗的“仁”是当之无愧的。元人所修《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范祖禹称赞:“臣掌国史,伏睹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丰功盛德固不可得,而名言所可见者,其事有五: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仁宗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

三、宽仁少断,妇人之仁

但同时也要看到,宋仁宗所谓“仁”的消极一面。宋仁宗的“仁”,有属于因循守弊的一方面。在保持祖宗家法的借口下,凡事苟且,诸事废弛,不肯触及政权本身进行大的变革。罗从彦说:“仁宗承平之久,纪纲不振,盖因循积习之弊耳。”

正是在宋仁宗时期,“冗政”现象严重,“冗官”“冗兵”“冗费”急遽增加。“三冗”导致宋廷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这些费用都从小民身上榨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据庆历时任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说:“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西夏、契丹也在这个时期坐强,而宋仁宗只想花钱买和平,消弭祸端。所以王安石才认为本朝百年虽然没事,看似和平,但纯粹是天幸,一旦有事就完蛋,提出变法的主张。

因此,谏臣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明代谢肇淛认为宋仁宗的“仁”不足道:“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宋仁宗四十年中,君子小人相杂并进,河北西夏,日寻兵革,苟安之不暇,何暇致刑措哉?”近代学者蔡东藩更是称他为“妇人之仁”,《宋史演义》:“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