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何以谓之“仁”?

2020-12-01 20:12:39 作者: 宋仁宗何以谓

一、天独以“仁”谥之

中国古代皇帝一般都有谥号,这是从周公开始规定的,周朝就有文王、武王,作为对人君和士大夫品行的褒贬。人虽然死了,名声却流传于后世。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的秦始皇不乐意了,他本来就是自称皇帝,不行周王的制度,干脆废了“谥法”,不准臣子议论至尊。此后,历代王朝皇帝一般都会按照生前的所作所为定一个谥号,比如汉高祖刘邦开创汉家天下,被谥为高。隋炀帝暴虐荒淫、穷兵黩武,被谥为炀。

宋朝有一位皇帝,有一个独特的谥号——“仁”。他就是宋仁宗赵祯。这是独一无二,从他开始的。邵伯温:“呜呼!虽酒酣、嫔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圣帝明王以来,天独以仁谥之也。”后来西夏仁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朝嘉庆皇帝谥号仁宗,都是效仿他的,但这些皇帝都不及宋仁宗的“仁”。苏轼《宸奎阁碑》:“恭惟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未尝广度僧尼,崇侈寺庙。干戈斧质,未尝有所私贷。而升遐之日,天下归仁焉。此所谓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宋仁宗是如何做到“天下归仁”的呢?

二、天下归仁

首先,皇宫中的仁。古代皇帝一人居住在皇宫中,称为禁城或者紫禁城,现在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还在。皇帝统治的一整套机构,不仅有外廷,包括臣子,主要处理政务。还有内廷,包括庞大的后妃群,以及执洒扫之务的宦官,主要处理皇帝的生活事务。皇帝作为万乘之尊,对身边的奴仆宫女都是生杀予夺,恣意而行的。但唯独宋仁宗是个例外,他宽仁爱人,对身边的人“平等”看待,唯恐对他们有什么伤害。

从以下这些小事中就可以看出来。宋仁宗有一次用御膳,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赶紧吐出来,嘱咐宫女:“千万别声张我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又有一次在御花园散步,只见他频频回顾身后,匆匆赶回宫里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这么久呢?”仁宗边喝边回答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因为我要一问,侍吏必然受到责罚,故忍渴而归。”一个皇帝能够这样体贴身边的奴婢,在古代实属罕见。

其次,是对臣民百姓的“仁”。皇帝高高在上,逆言难犯。但宋仁宗却能耐心听从别人的进谏,即使被冒犯了也不计较。

嘉佑六年(1057年),少年苏辙参加制举科殿试,在试卷里公然指责宋仁宗耽于酒色,不理朝政。这样直指当今皇帝,考官们要对苏辙惩罚。这时,宋仁宗却发话了:“朕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只是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最终,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制举科。宋仁宗甚至还为兄弟俩的策论断言:“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还有一次,铁面御史包拯为了劝谏仁宗,把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了。原来三司使张尧佐凭借张贵妃的伯父的身份为官,但平庸无能,包拯联合其他谏官要求罢免他。仁宗后退一步,免去张尧佐的朝中职务,放外去当节度使。谁料包拯更加不肯,高声叫嚷,以致把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了。张尧佐外放的事只得作罢。憋了一肚子怨气的宋仁宗回宫,他对张贵妃叫道:“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你哪里知道,现在是包拯当御史呢!”

四川一个士子献诗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在作诗者看来这本来没什么深意,前人也已经道过,李太白有诗句:“剗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杜子美有诗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可是当时的统治者却小题大做,认为这是要在四川割据造反。成都太守赶紧将他缚送京城,宋仁宗却道:“这老秀才是急于要做官却始终当不上,这才写诗泄泄愤而已,怎能治罪呢?不如干脆给他个官做做。”就授其为司户参军。要是在别的朝代,比如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又不知多少人要掉脑袋。

宋仁宗一朝,没有“文字狱”,相反,他还非常痛恨“深文周纳”,即罗织材料,陷人罪行的行为。宋代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狱官有失人入罪者,终身不复进用。”后来苏轼因为文字入狱,险些被杀,历史上称为“乌台诗案”,这要是在宋仁宗时代就不会发生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