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解读

2020-12-02 00:05:48 作者: 秦汉魏晋南北

安徽亳州凤凰台一号汉墓出土的玉刚卯、玉严卯,各高2.2厘米,面方1厘米。刚卯四面刻三十四字铭,铭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言。帝命祝融,以教夔龙,疖蠖刚瘅,莫我敢当。”严卯四面刻三十二字铭,铭曰:“疾日严卯,帝命夔化,慎玺固状,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刚卯的社会作用,据《说文解字》云:“大刚卯也,以逐精鬼。”这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铭刻玉器的继续与发展。

从以上数例,李鉴宸先生认为东汉玉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琢刻上精益求精。这一时期阴线刻的增多,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细如毫发的游丝刻渊源于阴线刻,但真正达到细微遒劲的程度,还是在汉代。诚如明人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长达四百二十六年的两汉时代,中国玉器在造型、琢磨、镶嵌诸方面都有了重大发展。当历史进入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玉器的生产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都急转直下,远不如以往。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由于受到当时繁荣起来的佛教美术的冲击,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应是战争的频繁所致。河南洛阳邙山北魏王室墓和江苏南京、丹阳等地的南朝皇陵,均被盗掘,殉葬玉器所剩无几,给我们认识这一时期的玉器造成极大的困难。江苏南京和安徽一带,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玉器有圆形佩、璜、鸡心佩、龟纽印、蝉形琀、辟邪、马头、琮、耳杯等,大多是继承两汉风格;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盏和玉耳杯。一个重要事实是,这一时期南北两地的玉器在风格上差别不大,似出同源。个别玉器琢刻粗细上的差异,则当取决于墓主的经济实力。总之,这三百余年间的玉器工艺美术,在中国玉器史上,是位于两汉玉器大发展和唐宋玉器大繁荣之间的一次低潮。

声明:文章转载自中华艺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