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政治上,家臣同样依附于家主。家臣作为家主宗族的家内之臣,他的地位取决于家主的政治地位。在西周时期家臣很少涉及政务,但到了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势力发展,家臣更多的参与到了家主的政事当中,家臣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了。但是实际上,家臣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因此他们的政治职能只能依附于家主体现。
最后,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附决定了家臣在思想观念上也依附着家主。由于宗法性,家臣已经成为家主宗族的一部分。他们的视野是狭隘的。所以家臣一般都是如同《左传》中所写的“策名委质,贰乃辟。”对家主忠心耿耿,且家臣一般“不知国只知家主”,知小家而不知大家。
春秋时期的家臣制度延续了西周时期的这种依附性,它贯穿于整个春秋时期的家臣制度之中。
三.春秋时期家臣制度的发展
1.家臣的设置官阶
在西周时候,家臣的设置十分简单,而且许多家臣身兼多职,需要处理的事务十分繁多。且当时诸侯国卿大夫的采邑少,自身实力较弱。所以当时家臣设置的重心是王室共卿大夫的采邑和宗族事务。
春秋时期,是卿大夫的黄金时代。进入春秋后,农业发展迅速,土地价值也随之提高。诸侯列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以此获得土地,如《史记》中记载“晋献公之时,即位五年,兼国十九。”一般。列国兼并大量土地立家后,出现了众多卿大夫家族。
由于卿大夫势力发展和分封给他们的土地增加,家臣的数量也出现了增多的现象,家臣设置也较为完备,分工更加明确精细。且家臣的设置重心也逐渐向诸侯国卿大夫采邑和家族转移。所以卿大夫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设置两套家臣来帮助自己,一套对自己宗族事务进行管理,一套则是负责采邑的事务。
2.家臣的构成成分
春秋初期,西周宗法制虽有所衰败,但是影响力依然巨大,在宗法观念的影响下,家臣一般还是主要以同族宗室成员担任;其次则是选择世代服务于他们的旧臣,旧臣于家主宗族关系类似于血缘关系,俨然成为家族的一份子。
春秋中后期,家臣的挑选更加复杂。由于春秋重视战功,有功之人会被其他家臣向家主举荐,这种挑选家臣的方法有利于人才的发现;还有一种是自我推荐。两者实际上都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都会牵涉到双方的将来的利益关系以及前程。
而到了春秋后期,兴起了私学,许多具有贤德和才能的学士成为了贵族的家臣。因此,总的来说可以将春秋时期家臣的来源分为两大种:第一是与家主具有“宗法关系”的家臣;另一种是与家主不存在宗法关系的新臣子。不难看出,春秋时期家臣的构成成分向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
作为家臣制度起源的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大背景下,家臣制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宗法性和依附性,这两大特征是其基本特征也是主要内容。宗法性和依附性对春秋时期的家臣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为其后世的发展提供了蓝本。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制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秩序不断被打破并重建。在“诸侯立家”的时代,卿大夫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但他们的成绩则得益于麾下的家臣。他们在政治事务,权力斗争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的家臣制度一方面延续了西周时期的家臣制度的传统,家臣制度的宗法性、家臣世袭制、家臣的俸禄等得以延续;另一方面 ,春秋时期的家臣制度相对于西周又有新的发展,如:设置重点转移至诸侯国卿大夫的家族和采邑当中,家臣设置更加全面科学,职务分工更加明确,构成成分增多等。
家臣制度的延续及其发展 ,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地位,以及后来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政治局势有着巨大的影响,代表着卿大夫处于一种政治制度新旧变化的矛盾当中。同时家臣制度的发展也对新的政治体系出现产生了影响:家臣构成成分的增多使得春秋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他们开始挑战宗法制的权威,脱离传统宗法制度的束缚,使得家臣制度开始走向衰败。而后随着卿大夫阶级的瓦解,传统意义上的家臣制度实际上已经消亡。但是由家臣制度变化而来的新制度随之产生:如新的主臣关系以及谷禄制,被新制度所吸收,他们共同构成了后来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重要基础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