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两难全,宋词中有何注解?

2020-12-02 00:53:30 作者: 忠孝两难全,

“忠孝仁义礼智信”从春秋孔子时期,就被提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直延续至今三千年。忠—立国之本,孝—持家之本。“忠孝”二字,自古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立国持家之根本,如玄龟四柱,岿然不动。从战国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中日战争邓世昌喊出“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从《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到唐代诗人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豪杰志士无不用行动言语向世人证实着我们华夏儿女骨血中自带的“忠孝”二字。有三国名士徐庶,为母尽孝不得不离开刘备,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为曹操献一策。可谓忠孝两全,忠刘备,孝亲母。有战国燕相苏秦,蛰伏齐国十六载,只为一报燕昭王知遇之恩,死间无悔,功成身亡,此等忠义,感天动地。而“忠孝”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变革改新更是在宋朝达到了顶峰。

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忠臣孝子的生平

岳飞这个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太多的人说他“愚忠”命不该绝,但不可否认的是,岳飞矢志抗金的态度及忠孝两全的精神是值得世人去敬仰的。

岳飞出生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从二十岁起,先后四次从戎。参与及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收复建康、襄阳、郑州、洛阳等地。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亦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铁血名将却因奸臣当道,君主昏庸。以令世人悲痛的“莫须有”罪名蒙冤而死。历史上广为人知的“十二道金牌”,是岳飞的“忠心”害死了自己,还是他宁可赴死也要保存心目中永恒的信念和正义呢?

纵观岳飞的一生,二十岁第一次从军,以分队长之名立下战功,却因父亲病逝而辞别军队。为父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因谋生而再次从戎,却因宋钦宗求和而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同年,金人入侵杀戮百姓,奴役人民,岳飞心中愤慨,意欲再次投军赵构兵马大元帅麾下,却担心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混乱的年代中难以自保。然而岳飞的母亲却是位深明大义的妇人,积极劝勉岳飞“从戎报国”甚至还在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传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谨记母亲教诲,再次投入抗金前线。

彼时的岳飞三次从军,一路高歌猛进,英勇奋战。从一名修武郎一直到亲率领军,四次北伐,收复失地无数,功高盖主。却因宋高宗懦弱,十二道金牌班师回朝,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甚至为向金军求和“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致使千古奇冤。

2、后世与谁评说

有人说岳飞的一生可谓“忠孝两全”于国是好臣子,于家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作为将士,他率领的军队上对得起军功国家,下亲和相助百姓民众。作为儿子,他把母亲接到军营亲自侍奉,早晚问安,亲尝汤药,唯恐母亲有一丝不自在。岳飞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能复有爱主之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庭和睦,事业丰达,在如今的人看来,岳飞若不是生在那个时代,那简直是人生赢家。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孝子,忠臣。而又能做孝子,有能为忠臣的人却寥寥无几。自古“忠孝两难全”这是千古难题,至今无解。而宋朝却不仅仅有岳飞一个,更甚有千古闻名的“一口金刀八杆枪”的杨家将,同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末年文丞相文天祥。

宋朝的忠孝文化,于前朝最大的不同在于,自宋朝起,他定义了千百年来世人所纠结的“忠”“孝”二字,是“孝”重于“忠”,还是“忠”重于“孝”。宋朝统治者明确规定了在孝文化中“忠”才是核心。他成功的在“孝”文化上进行了转变,在唐朝以前,人们是偏重于“孝”,“忠”只是“孝”的延伸,不然也不会有徐庶千里为救母而离刘备投曹操。直到宋朝才最终确立了事君重于事父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