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篇,我们详细介绍了在清朝皇宫中,皇帝皇后及各位妃、嫔的服饰细节。衣食住行,那我们说完了衣后,接下来就说说食的话题。说到吃,估计各位读者简直不能太熟悉了,以我们现在的饮食文化发展,和全民小康社会,说实话当时皇宫里的贵人们吃的都不一定比我们好,但具体到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我们还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讲讲那些年皇帝妃嫔们的饮食。
说到皇宫饮食,就不得不想到影视剧中耳熟能详的"御膳房",但其实在清朝,其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御茶膳房",包括了御膳房、御茶坊及其附属机构。现在去故宫游玩的话,你能看到在养心殿的南边有内膳房,景运门那边还有个外膳房,而到了皇太后的寿康宫,以及建筑庞大的东西六宫里,妃、嫔们也各有各的膳房。传统意义上的御膳房单指养心殿边的内膳房。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今天主要讲讲御茶膳房的发展。
我们先了解一下御膳房的地理位置,因为御茶膳房是具体包括御膳房、御茶坊、膳房库、内膳房、茶房值庐以及清茶房,所以不是一个地方就能放下所有机构的,往往分布在好几个地方。除了内膳房在养心殿的南边,其中御茶房算是距离皇帝最近的一处所在,因为茶水饮用的特殊性,因此就直接在皇帝的生活住所和其处理政务的地点旁设置御茶房。就在乾清宫的东面一排房子中选了几间改成了御茶房,现在去故宫参观的话能看到康熙御笔亲提的"御茶房"三个大字。
御茶膳房总归内务府管辖,而内务府是清朝总管皇宫禁内大小事务的专门机构,以服务好皇族各个人员为主要宗旨。所以当时的尚膳正和尚茶正都是算内务府的人员。但在顺治十一年的时候,皇帝取消了这个部门,改为设立了十三衙门,而其中的尚膳监就代替了原来内务府御茶膳房的职责,然而转眼到了顺治十八年,皇帝又把内务府给重新设立回来了,更不用说到了后面雍正、乾隆时期御茶膳房的归属也是几经改革,但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部门就行了。
这里有一个小传言,说是皇帝在用膳的时候,菜不过三匙。就是说皇帝在吃饭的时候,每样菜都不能吃的超过三匙,假如要舀第四匙的时候,旁边侍奉的太监就会喊一声:撤!就会撤掉这个菜,并且会在一段时间里不再上这个菜。有学者分析原因是,为了皇帝的安全,一个要保证皇帝的喜好不能为别人所知晓,来防止投毒,就算投毒有太监提前尝膳,计量不能太大,说以少吃的话中毒不会太严重;一个就是防止官员们了解皇帝喜好后,投机钻营。传言不知真假,但感觉有点夸张演绎的成分,不过涉及皇帝的安全,也是很有这个可能的。
御茶房和御膳房了解后,我们再来看看膳房库。膳房库又可以分为肉房、干肉库以及银器库。肉房大部分存放一些鲜活动物,干肉库则存放腌制或风干后耐存储的肉类,以及大部分的主食和蔬菜瓜果,至于银器库则是存放皇族日常使用的金银餐具和名贵的茶具。因为银器库存放的物品较为贵重,所以银器库管理极为严格,进出都必须要查验。
御茶膳房总管皇宫内这么多人的饮食,也是一个庞大的机构,更不用说涉及到地位最高的皇族,管理也是非常繁琐。御茶膳房机构会设置总管大臣一人,有时也会增设为两人。除总管大臣以外,又分为文职人员、武职人员和太监。具体的又有无品级人员和有品级人员之分。
文职人员,先看有品级的人员有哪些,一般会设有主管事务一个、委署主管一个,下面还有十一个笔帖式,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记录档案和保管档案。这些都是有品级的人员,还有很多厨师打杂等是无品级的人员。 武职人员,一般由不同等级的侍卫来担任。其中包括正职的尚膳正和尚茶正,副职的尚膳副和尚茶副,尚膳、尚茶等分别由一、二、三等侍卫和蓝领侍卫担任。在御茶膳房担任职务的武职人员,一等侍卫为正三品,二等侍卫为正四品,三等侍卫为正五品,蓝翎侍卫则是正六品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