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宋代诗人郑思肖曾经在《二砺》中,用这句话来描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
越王勾践虽然是其中的主演,而真正导演这一出戏的是被称为“活得最明白的”范蠡。他虽然没有姜尚、周公和管仲等出名,但创造出的政治奇迹一点也不亚于他们。
因为他的献计献策,越王勾践才能很快地从夫差处逃离。在勾践十年的卧薪尝胆中,如果他不一直在安抚,那么勾践复仇的成功概率极低。
帮助勾践复仇后,他没有留在勾践身边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偷偷地逃到别国去。此后,在从商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人生中的三次零开始,被称之为“活得最明白的人”。那么,他的人生是怎么样的?
一、装疯结知音
楚国可谓是人才辈出,伍子胥、孙叔敖、巫臣等都是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在秦国的20多个丞相中,有7位就来自于楚国。
在楚国的宛地(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出生的范蠡,亦是不可小觑的人才之一。在他的影响下,越王勾践不仅仅成功地复国和复仇,成为春秋末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还形成了“卧薪尝胆”的佳话。
而在他被众人所关注之前,《史记》却用“佯狂倜傥负俗”来形容他,认为他是一个内心明智,举止疯癫的人。也是由于这一股疯癫的劲儿,他才与自己的人生知己文种相识。
当时,文种还只是宛县的一个小县令,不过胸怀大志的他,一心想要找一个台阶来做出一番事业。在等待机会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疯疯癫癫的范蠡。
他们第1次见面的时候,范蠡依然很疯癫,甚至学狗叫。不过,这并没有引起文种的不满,倒是让他主动邀请范蠡光顾他的府邸。
第2次,范蠡一改之前的形态,衣着端庄,举手投足之间皆是文雅之气。两次见面的比较起来,范蠡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文种认为,这才是范蠡应该有的样子。
两个人在文种的府邸上谈得很欢,基本上都是彻夜未眠。几个日夜下来,他们决定共同投靠吴越两国,一起创造一番事业。
他们最初投靠的是吴国。因为吴国不仅仅是后起之秀,极有可能成为当时的霸主,那里还有他们的楚国老乡伍子胥和太宰嚭等人,在这一层人脉关系的帮助下,距离实现人生梦想更近一些。
不过,在吴国逗留一段时间后,他们才清楚地认识到,那里已经没有立足的空间,很难实现人生目标。所以,大约在公元前510年,两人又共同投靠到越国,越王允常收留了他们。时年,范蠡才是25岁左右的热血青年。
二、辅佐越王勾践
从范蠡和文种投靠越国的那一刻起,长达40多年的吴越之争已经悄然开始。在这以后,历史就过渡到了著名的战国七雄时期。虽然他们赶上的是春秋争霸的末班车,但这也不妨碍他们才能的表现。
范蠡主要向越王勾践进谏了一条治国方针,即“国家之治,有持盈、定倾、节事,其与天、人、地合也”。
其大意是,国家的强盛保持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可以,要注重以民心(天道)为基础,才能长久地立国;治理国家需要任人唯贤,才能让国家机器有序地运转;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最根本的,唯有注重生产,生活作风良好,才能奠定强国之基。
在这一条策略的影响下,越王勾践才定下心来进行十年的卧薪尝胆,最后一战定乾坤。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突然去世,勾践成为新的一代国君。当时正春风得意的吴王阖闾认为:“新居即位,国基不稳”,这是攻打越国的大好时机。
不过,让霸主阖闾没有想到的是,勾践是一位明君,在范蠡和文种的献计下,让吴国大败。
阖闾也在这一次战役中被射伤,最后在郁闷中去世,从而出现了“一箭之仇”的词语。为报父仇,夫差每天出门都让仆人大喊复仇的事。不过,他自己也忙于丧事,没腾出手来攻打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