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在唐朝以前,还真不是瞎说的。秦、汉、隋不都是这样的吗?得到关陇贵族的倾力支持,李家反隋的核心班底其实就此形成了。所以,李渊才能一年称帝,建立大唐,争霸天下。
但是,在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战功最多的却不是李渊的嫡系班底,而是李世民领导的山东集团。也正是这一点,才导致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看过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分析文章,反正原因大家都分析过了。所以,我就大致、粗略地说一下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玄武门之变”其实内在逻辑很简单,就是欲望对人性的相互倾轧。
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欲望。历史上的李建成绝对不是一个平庸之辈,其能力也绝对是中上之选。要知道,从太原起兵开始,李渊就一直把这个接班人带进关中,包括成立大唐,前期很多奠基工作都是李建成完成的。如果李建成是一个庸才,他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一来他做不了,二来那些幕后人也看不上他。李建成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大家默认也比较满意的接班人(后来为了抗衡李世民的军功,李渊还特意安排李建成出去领兵作战,这就是刻意培养)。但是,李建成这样既有能力又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最容易走偏的就是不安全感。就好比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一样,越有钱就越怕人惦记。当然,李建成的不安全感主要还是来源于他的弟弟李世民实在太优秀了。所以,李建成等不及自己登基,便在李渊的默许下,联合老三李元吉一起打压李世民,甚至想过往死里打。这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
其次是李世民内心的欲望。一个人如果太优秀了,却注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很容易演化成一幕悲剧。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之后,父亲带着大哥去关中商议大事,自己被安排在外面发展、笼络势力。这意味着什么,难道李世民不知道吗?李建成是红花,他李世民只能做绿叶。如果李世民不够惊才艳艳、功勋盖世,我想李世民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李建成也不会愚蠢地步步紧逼。李世民凭借自己的盖世才华把山东那些能战善战的猛将和能谋善断的谋士都收归帐下(毕竟吃肉还是喝汤,还是喝西北风,跟站队关系很大),从此李世民这支队伍战无不克攻无不胜。李渊为了便于管理,给李世民成立秦王府,最后为了平衡这个优秀的二儿子的心理,又加封为天策大将军。统一后,更是一度把三个儿子的待遇提到同一水平线,就这么一步一步地刺激着李世民。李世民天天看着“皇帝”这块肥肉就在眼前,但是就是知道自己吃不到,心里那个难受啊!恰好,李渊和李建成时不时还要逼他一下。最后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迟早的事,因为他的欲望已经被刺激得无处可藏,他的后路被逼得无路可退了。这是“玄武门之变”的原动力。
最后是世家大族和功勋臣子们的欲望。玄武门之变之前,大家可以仔细去看看当时的势力分布,李渊身边是关陇贵族的老辈代言人;李建成身边是关陇贵族的年轻代表和自觉站队的功臣;而李世民身边的人除了长孙无忌这样撇不开关系的亲戚(也是关陇贵族),便是尉迟恭、房玄龄等山东功臣。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有功劳、还有情绪、还讲感情。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保留在李世民的阵营中,既是不舍这个年轻英武的主子,也是不甘秦王和自己屈居人下,还是不满李渊和李建成的各种打压,更是不服命运的这种不公的安排。这是一群无路可走的赌徒,关键还有血性、有能力、有勇气。所以,玄武门之变中很多细节都是这帮人提前就帮李世民谋划好了,如在宫中、太子府安排眼线等。到了玄武门之变前夕,他们进劝、甚至“威胁”李世民造反,其实都是计划好的。一等李世民“无奈”地接受,长孙无忌等人就立刻拿出“作战方案”来了,本应发配外地尉迟恭也从密道里钻出来了……这戏演得多好!他们也都是为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前途和命运着想。这是“玄武门之变”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