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不杀功臣?没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挖掘历史的深层逻辑

2020-12-03 14:27:32 作者: 唐太宗李世民

搞清楚了上面这几点,玄武门之变的逻辑就十分清楚了。实际上就是关陇贵族想要巩固他们的控制力,所以李建成是最好的选择,这一点李渊和李建成是默认的。但跟李世民脱不了关系的关陇贵族和立下汗马功劳的山东集团既不甘又不满还不怕,所以只能绝地反击了。可以说,在李渊早期没有对李世民加以控制,李世民和李建成注定只能活一个。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

搞清楚李唐是怎么建立的和李世民是怎么登基的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终于可以来说说“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这个问题了。

有很多人说,是因为李世民念旧情;是因为李世民太仁慈;是因为李世民太优秀太自信……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后,为什么连他们的家人都不放过?为什么李渊禅让之后,李世民“囚禁”父亲后,探望都懒得探望?为什么李世民不担心手下造反,却不惜强迫修改“氏族谱”,要提高李家的威望?为什么要强迫“五姓七望”和皇室通婚,禁止互相通婚?所以说,我们不能用常理常情去衡量政治。李世民是不错,但绝不会为了讲感情而影响他的权力安全。

李世民不杀功臣的根本原因还是“不能杀”。他除了后来杀参与造反的张良、侯君集,他还能杀谁?杀长孙无忌这样的皇亲国戚、功勋之臣?还是杀尉迟恭、秦叔宝那样的百战老臣、生死兄弟?大家会说,后世的朱元璋不就是这么干的吗?但是李世民这时的情况还不一样,大唐刚刚经历一次内部清洗,政治局面刚刚稳定,不允许太折腾。其次,李世民身边明显是两帮人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杀哪边的人都会此消彼长。

其实李世民的不杀功臣和后世朱元璋大杀功臣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巩固皇权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李唐的江山是关陇贵族扶上去的,李世民不想重蹈覆辙走隋朝的老路,选择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平衡他,稀释他。所以山东集团的功臣存在就很有意义了。

可惜的是,就连李世民也低估了关陇贵族这个影响、控制中国政治数百年的集团了。他们有着超强的掌控力,并无孔不入的发展着。仔细想一下,李世民在进行凌烟阁功臣排名的时候,关陇贵族是不是要优先于关陇贵族?再看看,李世民重立太子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没啥优势的李治,甚至直接对李治说:“你能当太子,首先得感谢你舅舅。”……很多这样的历史蛛丝马迹都表明,李世民当时采用杀戮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清算功臣。

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李世民什么也没有做。大力推行科举制、强迫世家大族和皇室通婚、强行提升皇族的士族排名等,实际他一直都在不断地稀释着那些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并用山东集团对其做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可惜的是李世民活得并不长久,等到年幼又“老实”李治登基时,长孙无忌和他背后的关陇贵族又开始坐不住了,借用各种名义打压皇族和山东集团。最后被一直扮猪吃老虎的李治联合心狠手辣、处事果决的武则天和一直隐忍待发的山东集团,出其不意地以雷霆之势,以干预皇室家事为名来了一个当头斩。当然关陇贵族彻底在历史中烟消云散,还要等到那个叫黄巢的人出现,因为他的烧杀政策,烧掉了世家大族的命脉——族谱。

综上所述,李世民不杀功臣,是因为李世民在政治上足够理智,十分清楚当时的政治形势,也能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去缓冲矛盾,与广为流传的李世民太仁慈、太自信关系并不大。要知道李世民可不是一个仁慈的人,政治中也没有绝对仁慈和自信的人。

一点点历史感想

我们不能否认李世民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我们更不能因为李世民的伟大,就用伟大的逻辑去思考、看待他的每一件事。任何人都是立体的,只要有阳光照射,也就会有阴影。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要学会跳出自我感觉良好的舒服区,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愿意尝试接受、发现历史的一些“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