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不杀功臣?没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挖掘历史的深层逻辑

2020-12-03 14:27:32 作者: 唐太宗李世民

在我们阅读历史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往一些主要历史人物身上贴标签。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标签——“不杀功臣”。这种标签一方面使得各种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很有辨识度,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标签往往过于笼统化和表面化,又很容易使得历史的逻辑和内涵比较模糊。

以李世民不杀功臣这个事为例。首先李世民确实没有杀什么功臣,所以它迅速地让李世民的历史形象在历史长河之中凸显出来了。但是,就因为李世民没有杀功臣,就把李世民说得多么有容人雅量、多么自信仁慈,这种逻辑显然就有点过于直接而略显肤浅了,也使得唐初的那段历史很难被深刻地理解。

其实不杀功臣的皇帝,历史上也有好几个,比较有名的有秦始皇、刘秀、李世民等。但是“不杀功臣”的逻辑和原因其实是有区别的,不能还是不愿?不屑还是不敢?不舍还是不怕?我们在解读一个历史现象时,找到它的“症结”所在,这是最起码的。否则,顶多只能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即便熟知历史整体轮廓,但却很难接触到历史的丰富内涵。

今天,我们就借“李世民不杀功臣”这个事来深度挖掘一下唐初的政治逻辑,看看是否能找到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李唐为什么能迅速坐稳江山?

得益于民间演义《隋唐演义》的艺术加工和广泛传播,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李渊一家能够在群雄并起的隋末乱世脱颖而出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是李世民这样的天纵英才力挽狂澜的结果。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几个问题,第一是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手底下基本没什么人,是靠刘文静、裴寂等人献出晋阳宫里的铠甲兵器,才临时组建了一支不到三万的部队,可以说,李家当时账面上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看的。其次,李渊起兵的时间也比较晚,这一点在政治上排资论辈也是很吃亏的。最后,李渊太原起兵后,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建立了大唐,是什么在支撑着李渊的信心和底气呢?显然李渊不是那种过把瘾就死的轻狂之徒,能让李渊决定成立大唐政权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们先把李唐能迅速成立、并最终统一天下的事情先放一放!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聊聊,隋朝究竟是亡在哪里?说到这个话题几乎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杨广把老百姓逼得没有活路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群起而攻之,把大隋给灭了。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说大家太高估老百姓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觉悟了!隋朝的灭亡,其实就是皇权和门阀之间的政治斗争失败了。要知道,隋朝的科举制、建立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重大国策都是带有明显的针对性的,就是想摆脱关陇贵族对皇权的控制。那些门阀们可不会束手就擒,所以率先反隋的不是那些无路可走的农民,而是关陇贵族,比如打响反隋第一枪的就是弘农杨氏的代表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所谓的农民起义其实顶多就是在反隋过程中,凑了个热闹而已。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基本上就能明白,为什么李唐能迅速坐稳江山了。因为隋炀帝即位后,在瓦解关陇贵族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如李渊装孙子躲到太原去就是一例),结果把他们逼急了,开始反攻,趁机搞得天下大乱,然后全力支持他们新的代言人去争夺天下,李家,就是他们最后甄别、考察过后所选择的代言人。第一,李家同为关陇贵族,也受到过隋炀帝的打压,有共情性;其次,李家的身份有优势(李渊的妈妈和杨广的妈妈是亲姐妹);然后,李渊的太原有地利优势(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大家自行脑补),可以作为革命根据地。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实力最强的李密和王世充在洛阳城外打得死去活来(都是争夺隋朝的物质遗产,主要是周边的几个粮仓),而李渊趁机进了关中。而且大家可以发现,李渊进关中,不是一路杀出一条血路,而是吸了一路营养。基本上,所到之处,都是开城投降。顺利得当时在洛阳城外攻打王世充的李密想分兵阻击都来不及。一切看起来,就好像关陇大地和山西高原这两块土地是两亲兄弟一样,太有默契了。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