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宰相斥为“有勇无谋,心存侥幸”,却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2020-12-06 03:12:47 作者: 被宰相斥为“

原标题:被宰相斥为“有勇无谋,心存侥幸”,却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被宰相斥为“有勇无谋,心存侥幸”的河西节度使,却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河西节度是唐朝设立的第一个节度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为有效抵御吐蕃的进攻,隔断吐蕃与回纥联系的可能性。

唐朝对西北防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合,将黄河以西从陇右道中割出,成立了河西道,领凉(武威)、甘(张掖)、肃(酒泉)、瓜(瓜州县)、沙(敦煌)、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鲁番)7州。

命贺拔延嗣建府凉州,“为诸将节度,以定其乱”,赐双旌双节,树六纛,威仪极盛。

从此,节度使这一让唐朝又爱又恨的官职,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作为屏佑西北的大帅,河西节度辖区广袤、兵员众多。

《唐通典》记载:“河西节度使,理武威郡,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疋,衣赐百八十万疋段。”

因此,历任河西节度使堪称将星璀璨,盖嘉运、王倕、夫蒙灵察、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但有位河西节度,身居这一票牛人之间,唐史对他的记载却相当分裂。

这位便是本文的主角——王君㚟。

一、名字古怪的猛将

王君㚟名字中的“㚟”[chuò] 字相当少见,很多人都不认识,有些文章误写做“勠”或“毚”。

“㚟”不光字体怪,字意也很怪。作为“㲋”的异体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獸也。似兔,青色而大”。

不过,王君㚟能混成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当然不是因为名字怪,而是靠纵横沙场的勇猛。

开元九年(721年),首任陇右节度使郭知运,病逝于军中。

去世前,他向朝廷举荐王君㚟,称其“骁勇善骑射”。

王君㚟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后,二人并称为“王、郭”。

要知道,王君㚟能与猛将郭知运并称,可不是因为他们是老乡(瓜州常乐人)。

宰相张说给郭知运写的神道碑中,如此描述他的勇猛,“公太白之精,雷泉之灵。身长七尺,力能扛鼎,猿臂虎口,射穿七札,剑敌万人。”

王、郭二人能“名著西陲,为虏所惮”,自然都是一刀一枪,硬砍出来的威名。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旧唐书》不过区区数百字的王君㚟传里,对他的描述却极其分裂。

既有深入青海草原腹地重创吐蕃,报大非川一箭之仇的战功;又有其不敢出战,登城而哭的记载。

那这位如此分裂的河西节度使,究竟走过了怎样一段人生经历呢?

二、轻骑奔袭一战成名

身挂两镇帅印的王君㚟,没给自己的老乡丢人。

724年(开元十二年),在探知吐蕃后勤基地位置后,他亲率精锐骑兵奔袭数百里。在深入草原腹地的牧场上,给了吐蕃军队一个黑虎掏心。

由于吐蕃军队牧骑结合的特点,每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几乎都征发整个部落全族向前。

这些被征发的部落,青壮年在前线厮杀,老幼妇孺则在后方放牧,进行后勤保障。

(相关内容,见拙作《动辄兴兵数十万,吐蕃军队是如何解决后勤问题的?》)

论钦陵与薛仁贵在大非川决战时,吐蕃能先调动二十万人围歼郭待封部,而后又集结四十万重兵逼薛仁贵摊牌。

所凭借的,正是这种全族而进的动员方式。

随着青海草原战争态势的稳固,吐蕃逐渐开始在青海湖周边,建立半永久的后勤放牧基地。

这些平时的放牧集散地,战时的军队前进基地,对唐军极具威胁。

故在唐蕃交战中,发生了大量破袭战的案例。

(相关战例,见拙作《帝国嗜血——两封唐军贺表,藏着三次河陇大捷!》)

王君㚟发动的破袭战也很成功,措手不及的吐蕃守军大败而逃。

后勤基地里大量牲畜、毛毡、粮食等物资被唐军缴获,很多不及逃走的吐蕃部落民也被俘虏。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