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努力晚了吗?看了兰亭和王羲之的故事,给了最经典的诠释

2020-12-07 00:03:01 作者: 五十岁,努力

我们在百度上搜索“绍兴”,一定会跳出来“兰亭”这两个字,过去的文人墨客即使踏破铁鞋也要瞻仰这里,是因为他们仰慕的书圣王羲之住过兰亭,这里有他精彩的足迹。

兰亭极具风雅的招牌

兰亭景区位于绍兴城西南的兰渚山下,原来只是一个传统祭水的场所,在汉代的时候设了驿亭,有了这样的名字。现在的兰亭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造的,在清代的时候,两次修建,在民国1916年又重修,到了1980年又全面修缮,有了鹅池,流觞亭,曲水邀欢处,小兰亭,御碑亭,王右军祠等等。鹅祠碑为“二王”合壁,“君民碑”,是康熙皇帝书法的“兰亭”碑和“祖孙碑”(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合书的~御碑),被成为是“兰亭三绝”

鹅池

鹅池碑

康熙写的兰亭碑

鹅池

祖孙碑

王右军祠

看兰亭,不能仅从历史的角度看东晋一代的书圣的遗迹墨痕,而更要从艺术的角度看王羲之的才情和风度。

康熙写的兰亭碑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也就是王羲之五十岁的时候,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亲朋好友在此聚会,这时候王羲之等人列坐于兰亭环溪的矮石,将酒觞置于缓缓流动的清流中,大家说好,酒觞停留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写一首诗,一共有二十七人写了三十七首诗,王羲之在这一次集会中写的诗就是《兰亭集序》。这是一部旷世之作,所以努力在什么时间都不晚,关键你有没有准备好。

兰亭的景色

这一篇序文一共三百二十字,字字珠玑,美文天成,气韵在纸面上流淌,伟大的哲思在行云流水间凝聚,《兰亭》无论文辞和书法都到达了艺术的极致,在这一瞬间,王羲之的手已经被艺术之神紧握!

《兰亭集序》

《御碑亭》他的序中有这么一段让我们叹为观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在这里他的灵感和豪情在纸上自由的奔泻,只有这里茂林修竹,清流急湍读懂王羲之的吟唱低吟。

兰亭的茂林修竹

兰亭带着天然滤镜的山水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生命高峰,这样的高度一生中只有一次,王羲之心领神会,在永和357年,王羲之把世俗的荣辱沉浮全部留在了兰亭,离开了官场,后人一直认为《兰亭序》是王羲之人生的转折点!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