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毛遂,大都由于那句成语。很多人也知道他怒谏楚王的故事。但《大秦赋》中却演出了一段比闻名的毛遂自荐影响深远的多的旧事,毛遂的策略把赵国面向了消亡的深渊。
赵国有两个公(王)子,赵佾和赵偃,太子赵佾虽无大才但中正勤奋,二子赵偃生性恶劣,游手好闲,只知玩乐,是个浪荡令郎。但在事国运的立储之事上,毛遂却成了赵偃的爪牙。
为了得到王位,赵偃和宠臣郭开找到毛遂问计,毛遂也知道他们的德性,开始时没赞同,但后来郭开捉住毛遂一个凭据(至于什么凭据,剧中没明说,但却有幻想空间),毛遂竟然在大是大非前失去了准则。
毛遂的确有大才,其时太子在赵国深得赵王喜爱,赵偃却常常被呵斥。这种板上钉钉般的王位继承之势,却被毛遂一个策略轻松反转。
计谋是这样的,经过各种渠道向秦国宣扬以下内容:赵王多病,已时日无多,赵佾是赵国继承人,然后推进秦国提出将赵佾质于秦的要求。
这个计谋能成功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秦国对赵国的了解,嬴政幼年在赵国做人质,没少和赵家两人打交道,点评也是十分中肯。简单说便是太子是干事的,赵偃不正干。与其换个务实的人当赵王,不如换个浪荡令郎,让他祸患赵国,逐步把赵国搞乱,当然有利于秦国统一大业。
所以,赵王扛不住压力,并且在太子舍生忘死毛遂自荐下,遂了敌人的愿望。
赵偃上台后,宠信郭开,气走廉颇,冤杀李牧,形成赵国日趋衰败,赵偃身后不久,赵国被灭。
毛遂也没善终,燕国攻击赵国,赵王竟然让他带兵交兵。不幸的是老天给了他才智的一起并没有再赋予他军事才干,终究落得个兵败自杀的成果!
因而,才干越大,职责越大。如果有大才干的人,把才干用于歧途,形成的损害远远大于普通人。因而,儒家思想中把德放在了底子的方位,才干只放在非必须的方位。《大学》有云: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后代百姓,尚亦有利哉。充沛表达了儒家对德和才干的取舍。毛遂正是由于大才用歪了当地,才导致祸国、祸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