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韵」词坛集大成者——周邦彦

2020-12-08 16:52:02 作者: 「宋之韵」词

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走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李师师还含蓄地留宋徽宗过夜。周邦彦都听见了,就归纳为一首词。宋徽宗知道后怒发冲冠,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急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倾诉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转危为安。

这个故事自然是其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

《少年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阅历。这首艳情词狎昵温顺,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超的当地。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旅居京城开封时,送行友人的抑郁心境,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这首送行词曾风行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陰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毛毛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柳树起兴。“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儿送行的往事,有意将心境打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抑扬。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行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苦楚,因此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第二段写被送者总算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行的地址。“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凄清。斜陽冉冉春无极”。在无边的春光里,太陽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余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终,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想,“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深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团聚,用苦楚的回想,来凸现心境的暗淡和沉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影,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凄清,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深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总是走马观花似的点到为止,防止一泄无余,力求给赏识者留下宽广的幻想空间。

总归,周邦彦的词虽然离不开男女爱情离愁别恨和个人哀怨,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新东西。但结构谨慎,沉郁抑扬,情韵悠长,耐人寻味。在言语上他寻求雅正,即使用白话,也能做到俗中见雅。加上他对音乐有很深的造就,又曾做过掌管乐府的官员,因此,对词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精细化,做出了重要的奉献。到南宋末年,他就成了许多词人学习的典范,影响达及于清代,被尊为词坛集大成者。有人乃至把他在宋词中的位置,比作唐诗中的杜甫。虽然仅仅从艺术成果上着眼,实际上无法比较,但也足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把前人的诗句不露痕迹地消融在自己的词里,这是周邦彦最叫人敬服的拿手好戏。比方像他的《西河.金陵怀古》。

榜首段写南京局势的绚丽,化用了谢眺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和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孤寂回”。“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孤寂打孤城,风樯遥度天边。”

第二段写南京的前史遗迹,化用了“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和刘禹锡上面那首诗的第三四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悲伤东望淮水。”

第三段写六代兴亡的苍凉,化用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陽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酒旗戏鼓甚处市,想模糊,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陽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