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后一战:不是晋灭吴之战,而是晋武帝与灭吴功臣的"暗战"

2020-12-09 12:07:24 作者: 三国最后一战

但张华的体现过于杰出,反而引起了司马炎的猜疑。张华的政敌荀勖正是利用了司马炎竭力防备权臣的灵敏心思,以张华曾支撑齐王司马攸继位为由,劝司马炎将张华出为安北将军、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实际上是将张华赶出权利中枢。

没想到,张华遭到冲击后并不泄气,在幽州相同干得很好,做到了"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由于张华的政绩斐然,"朝论当征为尚书令"。尚书令即魏晋时期的宰相,关所以否要录用张华为尚书令,司马炎是犹疑的。

这时,张华的政敌、荀勖的同伙、侍中冯紞站了出来,他再次捉住司马炎防备权臣的心思,借古喻今,指出当今要防备钟会一类的人物。司马炎公然被冯紞的论题所招引,他问:"当今岂有如(钟)会者乎?"冯紞答复:"陛下谋谟之臣,著大功于全国,国内莫不闻知,据方镇总兵马之任者,皆在陛下圣虑矣。"冯紞所说的,清楚明晰,指的便是张华。司马炎深认为然,所以征张华为太常,不久,又以太庙屋栋折断为由,免去了张华的太常之职。

张华在灭吴战役中勋绩卓著,得到的成果却是"终(武)帝之世,以列侯朝见"。这恰恰是由于张华立的劳绩太大、太杰出,以至于成了司马炎防备的目标,真可谓是"因劳绩累"。

杜预与羊祜相同力主伐吴,羊祜在临终前举杜预自代,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接手掌管伐吴的预备工作。在灭吴战役中,杜预是晋国大军在长江中游前哨的总指挥,司马炎曾下诏王濬水军出三峡后要受杜预节度。

毫无疑问,杜预是灭吴战役的头号功臣之一,他在战后得到的恩赐是"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封子耽为亭侯,千户,赐绢八千匹。"

看上去,恩赐还算丰盛,但这一恩赐仅限于爵位、俸禄、礼秩等比较"虚"的方面,杜预的官职、权利、位置并未得到任何提高,而是持续留镇荆州。清楚明晰,杜预也是司马炎竭力防备的或许成为权臣的人选之一。

杜预深深了解司马炎的意图,所以他"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功,请退。"但司马炎一向"不许"。

司马炎的意思,大约是忧虑杜预以退休为粉饰,回到洛阳活动要官,到时分朝廷将会堕入左右为难。由于杜预劳绩太大,给的官太小,不合适,但给的官太大,司马炎又怕杜预成为尾大不掉的权臣。

杜预请退而不得,知道司马炎对他猜疑现已很深,所以"数饷遗洛中贵要",也便是屡次派人到洛阳向朝中掌权的要人们纳贿。有人问杜预是想干什么,杜预说:"吾但恐为害,不求益也。"也便是说,杜预现已抛弃了再有任何官职升官的期望,只需朝中大臣不在司马炎面行进毁谤栽赃他,他就十分感激不尽了。

但杜预在荆州也无法待太久的的时间。灭吴之战时,杜预现已五十八岁,在其时的社会条件下可算是高龄。吴灭之后,杜预又留镇荆州五年,总算身体顶不住了,这时司马炎刚才网开一面,答应杜预回朝,征杜预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主管洛阳、长安、弘农、三河等京畿区域司法、督查、治安,有时也称"司州刺史",在东汉时期和御史大夫、尚书令一同声称"三独坐",是较为显赫的要职。但到了魏晋时期,司隶校尉的位置现已大为下降,其职权也被各种禁军武职所侵夺,风景大不如前。并且杜预早便是都督荆州的大员,又立过盖世勋绩,此刻再回洛阳当一个刺史级的职务,怎么说也算不上是优待。

所以杜预很抑郁,加上年事已高、身体欠好,杜预走在回朝的路上,抵达邓县时就逝世了。

在灭吴之战中,王濬扮演的是一个"刺头"的人物。王濬也是"博坟典"的读书人,并非不明白政治的赳赳武夫,他理应知晓司马炎猜疑功臣的心思。但王濬年轻时便是个放浪不羁的人,并且他的功利之心太重,对青史留名的巴望过于激烈,因而在战场上屡次违诏抗旨,拼了命也一定要夺得灭吴首功。